“物化何时休”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物化何时休”全诗
来鸿已遵渚,去燕亦辞梁。
冰蚕怀冻薮,火鼠安炎乡。
曲士漫谈道,夏虫岂知霜。
物化何时休,叹息此路长。
更新时间:2024年分类: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这首诗词《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红炉厄夏景,
团扇悲秋凉。
来鸿已遵渚,
去燕亦辞梁。
冰蚕怀冻薮,
火鼠安炎乡。
曲士漫谈道,
夏虫岂知霜。
物化何时休,
叹息此路长。
译文:
红炉中夏天的景色炙热压抑,
团扇嘤嘤地哀叹着秋凉。
来自南方的雁已经飞过渚地,
南方的燕子也告别了梁国。
冰蚕躲在冻结的草丛中,
火鼠在炎热的家园安居。
曲士们滔滔不绝地谈论着道义,
夏虫们又怎能懂得霜的威严。
物质的变化何时才会停止,
我叹息着这条路漫长无尽。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夏日和秋天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物质变化的思考和感慨。红炉象征炎热的夏季,团扇则象征清凉的秋天,通过这样的对比,凸显了夏天的炎热和秋天的凉爽。
诗中提到的来鸿和去燕,表示季节的变迁,南方的雁已经飞过渚地,南方的燕子也离开了梁国,暗示着秋天的到来。冰蚕和火鼠分别代表了适应寒冷和炎热环境的生物,表达了对自然界生物适应力的思考。
曲士漫谈道,夏虫岂知霜这句表达了作者对人们对道义真理的争辩和追求的思考。夏虫不懂得霜的威严,暗喻人们追求道义真理的过程中的局限和不足。
最后两句“物化何时休,叹息此路长”,表达了作者对物质世界的变化和时光的流转感到无奈和惋惜。物质的变化似乎没有尽头,而人们在这条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感到疲惫和无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哲思的思考,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物质变化的思索和感慨,体现了宋代诗人对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物化何时休”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hé zi zhān hé táo yuān míng zá shī shí yī shǒu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
hóng lú è xià jǐng, tuán shàn bēi qiū liáng.
红炉厄夏景,团扇悲秋凉。
lái hóng yǐ zūn zhǔ, qù yàn yì cí liáng.
来鸿已遵渚,去燕亦辞梁。
bīng cán huái dòng sǒu, huǒ shǔ ān yán xiāng.
冰蚕怀冻薮,火鼠安炎乡。
qū shì màn tán dào, xià chóng qǐ zhī shuāng.
曲士漫谈道,夏虫岂知霜。
wù huà hé shí xiū, tàn xī cǐ lù cháng.
物化何时休,叹息此路长。
“物化何时休”平仄韵脚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