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乐天集戏作五绝》 苏辙

宋代   苏辙
乐天引洛注池塘,画舫飞桥映绿杨。
潩水隔城来不得,不辞策杖看湖光。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头像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读乐天集戏作五绝》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读乐天集戏作五绝》是苏辙所作的一首诗词,描绘了他读乐天集戏时的景象。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乐天引洛注池塘,
画舫飞桥映绿杨。
潩水隔城来不得,
不辞策杖看湖光。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辙读乐天集戏时的情景。诗中,他描述了乐天引洛注入池塘的景象,画舫在飞桥上行驶,映照出绿杨的倒影。诗人又表达了他来到这里的心情,他无法跨越潩水与城市相连,但他并不畏惧,拄着拐杖仔细欣赏湖光。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短短的五绝形式,展示了苏辙对乐天集戏的阅读感受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首句中的"乐天"指的是唐代文人乐天派的代表作家乐府。"引洛注池塘"形象地描绘了乐天的诗歌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如洛水注入一片池塘,使其灵感源源不断。第二句中的"画舫飞桥"则展现了戏曲演出的热闹景象,绿杨的倒影更加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第三句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之情,他想要跨越潩水与城市相接,但却受到阻碍。最后一句"不辞策杖看湖光"凸显了诗人的心态,他并不因不能进入城市而气馁,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湖光上,用心欣赏自然美景。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读乐天集戏所带来的欢愉与景色的美丽,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这首诗词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和内心的感受,展现了苏辙对乐天集戏的赞美之情,同时也传达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读乐天集戏作五绝》苏辙 拼音读音参考

dú lè tiān jí xì zuò wǔ jué
读乐天集戏作五绝

lè tiān yǐn luò zhù chí táng, huà fǎng fēi qiáo yìng lǜ yáng.
乐天引洛注池塘,画舫飞桥映绿杨。
yì shuǐ gé chéng lái bù dé, bù cí cè zhàng kàn hú guāng.
潩水隔城来不得,不辞策杖看湖光。

更多诗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