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君曾是关中吏”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恨君曾是关中吏”出自宋代苏辙的《次韵姚孝孙判官见还岐梁唱和诗集》,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hèn jūn céng shì guān zhōng lì,诗句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恨君曾是关中吏”全诗

《次韵姚孝孙判官见还岐梁唱和诗集》
伯氏文章岂敢知,岐梁偶有往还诗。
自怜兄力能兼弟,谁肯埙终不听篪。
西虢春游池百顷,南溪秋入竹千枝。
恨君曾是关中吏,属和追陪失此时。

更新时间:2024年分类: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头像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次韵姚孝孙判官见还岐梁唱和诗集》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这首诗是苏辙在宋代写的,题目是《次韵姚孝孙判官见还岐梁唱和诗集》。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

伯氏文章岂敢知,
Brother Bo's literary talent, how dare I know,
岐梁偶有往还诗。
Qiliang occasionally exchanges poems.
自怜兄力能兼弟,
I myself appreciate my brother's abilities,
谁肯埙终不听篪。
Who would play the xun and not listen to the chi?
西虢春游池百顷,
In Xiguo, a hundred acres of spring scenery,
南溪秋入竹千枝。
In Nanxi, autumn enters thousands of bamboo branches.
恨君曾是关中吏,
Regretting that you were once an official in Guanzhong,
属和追陪失此时。
I, as a subordinate, regret not being able to accompany you at this moment.

这首诗表达了苏辙对姚孝孙判官的敬佩之情和遗憾之情。诗中提到伯氏(指姚孝孙)的文章,苏辙称自己不敢夸赞,而姚孝孙却有岐梁唱和的才华,岐梁是指古代两个地方的名称,表示姚孝孙的诗才出众。苏辙自怜自己的才能不及姚孝孙,但是他认为自己还能兼顾兄弟之情,以埙(xun)相比,谦虚地表示自己不如姚孝孙的篪(chi,一种乐器)悦耳动听。诗中还描绘了西虢的春游和南溪的秋景,展示了诗人对美景的赞美。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姚孝孙曾经在关中任职的遗憾,苏辙作为属和(官员的称谓)未能追随姚孝孙一同欣赏美景,感到惋惜。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对姚孝孙的钦佩和对美景的赞美,同时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遗憾之情。通过对兄弟之情、才华和友情的描绘,诗人展示了自己的情感世界,并对姚孝孙的才华和经历表示了敬意。整体上,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和遗憾,展示了他对人生和友情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恨君曾是关中吏”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cì yùn yáo xiào sūn pàn guān jiàn hái qí liáng chàng hè shī jí
次韵姚孝孙判官见还岐梁唱和诗集

bó shì wén zhāng qǐ gǎn zhī, qí liáng ǒu yǒu wǎng huán shī.
伯氏文章岂敢知,岐梁偶有往还诗。
zì lián xiōng lì néng jiān dì, shuí kěn xūn zhōng bù tīng chí.
自怜兄力能兼弟,谁肯埙终不听篪。
xī guó chūn yóu chí bǎi qǐng, nán xī qiū rù zhú qiān zhī.
西虢春游池百顷,南溪秋入竹千枝。
hèn jūn céng shì guān zhōng lì, shǔ hé zhuī péi shī cǐ shí.
恨君曾是关中吏,属和追陪失此时。

“恨君曾是关中吏”平仄韵脚

拼音:hèn jūn céng shì guān zhōng lì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四寘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恨君曾是关中吏”的相关诗句

“恨君曾是关中吏”的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 “恨君曾是关中吏”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恨君曾是关中吏”出自苏辙的 (次韵姚孝孙判官见还岐梁唱和诗集),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