楨字组词 楨的词语
楨字的常见组词有:幹楨、劉楨、楊維楨、國楨、楨榦、楨材、楨臣、乾楨、楨固、楨幹、國之楨榦、楨弼、松楨、基楨、沈葆楨、楨子、邦楨,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字数、字的位置、组词是否为成语来分类查看组词信息。
楨字的意思
含有楨字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 | 拼音/解释 |
---|---|
幹楨 | 筑墙所用的主柱,竖在两旁的叫“干”,竖在两端的叫“桢”。引申为支柱,支撑。 |
劉楨 | 辞典解释刘桢 liú zhēn ㄌㄧㄡˊ ㄓㄣ 人名。(西元?~217)字公干,三国魏东平人,建安七子之一。性格刚烈,善辞令,有逸才,以文章见重于曹操,并举用为丞相幕僚。刘氏长于五言诗,诗风劲挺,不重文辞雕饰,似古诗十九首。曹丕曾赞美其诗为「妙绝时人」,钟嵘《诗品》亦列为上品,惜作品流传甚少,仅存十五首诗。 |
楊維楨 | 辞典解释杨维桢 yáng wéi zhēn ㄧㄤˊ ㄨㄟˊ ㄓㄣ 人名。(西元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又号抱遗老人。善吹铁笛,故又号铁笛道人。元末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县)人。泰定进士,官至建德路总管府推官。喜游山水,晚居淞江。工诗,号铁崖体,尤擅古乐府。所作古乐府多以史事和神话为题材,纵横奇诡。著有《东维子集》、《铁崖古乐府》等。 |
國楨 | 国家的支柱,喻能负国家重任的人才。 |
楨榦 | 桢干 zhēngàn(1) ∶古代筑墙时所用的木柱,竖在两端的叫“桢”,竖在两旁的叫“干”(2) ∶比喻骨干人员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辞典解释桢干 zhēn gàn ㄓㄣ ㄍㄢˋ 筑墙时两端所立的木柱。「干」文献异文作「干」。 《书经.费誓》:「鲁人三郊三遂,峙乃桢干。」 《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鲁人三郊三隧,歧尔刍茭、糗粮、桢干,无敢不逮。」 比喻主干、基础。 《汉书.卷八一.匡衡传》:「朝廷者,天下之桢干也。」 唐.柳宗元〈先侍御史府君神道碑〉:「以为刑法者,军旅之桢干。」 比喻可做为支柱、骨干的重要人才。《后汉书.卷六四.卢植传》:「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三国志.卷六一.吴书.陆凯传》:「或清白忠勤,或姿才卓茂,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也作「贞干」。 拱卫、支持。 《后汉书.卷四二.光武十王传.阜陵质王延传》:「昔周之爵封千有八百,而姬姓居半者,所以桢干王室也。」 《魏书.卷一○八.礼志二》:「今臣之所亲,生见隔弃,岂所以桢干根本,隆建公族者也。」 |
楨材 | 犹干才。 |
楨臣 | 谓栋梁之臣。 |
乾楨 | 朝廷的支柱。桢,古代筑墙时所立的柱子。 |
楨固 | 犹支柱,骨干。 |
楨幹 | 桢干 zhēngàn(1) ∶古代筑墙时所用的木柱,竖在两端的叫“桢”,竖在两旁的叫“干”(2) ∶比喻骨干人员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辞典解释桢干 zhēn gàn ㄓㄣ ㄍㄢˋ 筑墙时两端所立的木柱。「干」文献异文作「干」。 《书经.费誓》:「鲁人三郊三遂,峙乃桢干。」 《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鲁人三郊三隧,歧尔刍茭、糗粮、桢干,无敢不逮。」 比喻主干、基础。 《汉书.卷八一.匡衡传》:「朝廷者,天下之桢干也。」 唐.柳宗元〈先侍御史府君神道碑〉:「以为刑法者,军旅之桢干。」 比喻可做为支柱、骨干的重要人才。《后汉书.卷六四.卢植传》:「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三国志.卷六一.吴书.陆凯传》:「或清白忠勤,或姿才卓茂,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也作「贞干」。 拱卫、支持。 《后汉书.卷四二.光武十王传.阜陵质王延传》:「昔周之爵封千有八百,而姬姓居半者,所以桢干王室也。」 《魏书.卷一○八.礼志二》:「今臣之所亲,生见隔弃,岂所以桢干根本,隆建公族者也。」 |
國之楨榦 | 辞典解释国之桢干 guó zhī zhēn gàn ㄍㄨㄛˊ ㄓ ㄓㄣ ㄍㄢˋ 国家的栋梁、有用的人才。 如:「不久的将来,他必能成为国之桢干。」 |
楨弼 | 指栋梁辅弼之臣。 |
松楨 | 植物名。 |
基楨 | 犹根基。基,建筑物的根脚;桢,筑墙时两端之柱。引申为准则;榜样。 |
沈葆楨 | (1820-1879)清末官员。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曾任江西巡抚,镇压太平军。调任福建船政大臣,主办福州船政局。后被派为钦差大臣,办理台湾海防,对开发台湾有所贡献。1875年升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扩充水师,督办海防,与李鸿章同为清政府筹建海军的主持者。辞典解释沈葆桢 shěn bǎo zhēn ㄕㄣˇ ㄅㄠˇ ㄓㄣ 人名。(西元1820~1879)字翰宇,一字幼丹,清侯官人(今福建闽侯县)。道光进士,授编修,咸丰间署广信府。太平军兴,以守城有功,擢江西巡抚。同治间,总理福建船政十三年,日本窥伺台湾,负责加强台湾防务,以及开发等一切事宜。光绪初,官至两江总督,卒谥文肃。 |
楨子 | 画幅。 |
邦楨 | 国家的支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