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隙的读音 闲隙的意思
闲隙 亦作“ 闲隟 ”。亦作“间隙”。 1.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或尚未占用的时间)。(2).引申为缺漏。(3).指可乘之机(4).隔阂;嫌隙
- 闲
- 隙
“闲隙”的读音
- 拼音读音:
- [xián xì]
- 汉字注音:
- ㄒㄧㄢˊ ㄒㄧˋ
- 简繁字形:
- 閒隙
- 是否常用:
- 否
“闲隙”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1.亦作"间隙"。亦作"闲隟"。 2.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或尚未占用的时间)。 3.引申为缺漏。 4.指可乘之机。 5.隔阂;嫌隙。 辞典解释
闲隙 jiàn xì ㄐㄧㄢˋ ㄒㄧˋ 空隙。《后汉书.卷六○上.马融传》:「方涉冬节,农事闲隙。」也作「间隙」。
近义词
空隙,空闲可乘的时机、机会。《三国志.卷五七.吴书.陆瑁传》:「苟有闲隙,应机而至。」也作「间隙」。
怨嫌。《国语.晋语八》:「及文子成晋、荆之盟,丰兄弟之国,使无有闲隙,是以受郇、栎。」也作「间隙」。
网络解释
闲隙
亦作“ 闲隟 ”。亦作“间隙”。 1.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或尚未占用的时间)。(2).引申为缺漏。(3).指可乘之机(4).隔阂;嫌隙
“闲隙”的单字解释
【闲】:1.没有事情;没有活动;有空(跟“忙”相对):游手好闲。我没工夫,你找小杨吧,她闲着呢。2.(房屋、器物等)不在使用中:闲房。不让机器闲着。3.闲空儿:农闲。忙里偷闲。4.与正事无关的:闲谈。闲话。5.姓。
【隙】:1.缝隙;裂缝:墙隙。门隙。云隙。2.(地区、时间)空闲:隙地。空隙。农隙(农闲)。3.漏洞;机会:无隙可乘。4.(感情上的)裂痕:嫌隙。有隙。
“闲隙”的近义词
“闲隙”的相关词语
“闲隙”造句
在进入越南的十几天里,虽然战事十分惨烈,可稍有闲隙,大家还是免不了议论一番对越南的所见所闻。
在挑选新衣的闲隙,母女俩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刘子莘纵身迎战变身的猫妖,闲隙中还不忘关切的问了胖子一句。
趁着钱雄被自己一掌打蒙的闲隙,宋金刚一把抄起倒在地上的儿子,返身暴退!“追!”。
白素贞自做了西峰悯心娘娘,闲隙时偶尔出外云游一番,也顺便采些草药回来。
林辉在忙碌中的闲隙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有‘五一’长假以来,基本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庆祝国际劳动节,“和大伙一起过也挺好的”。
此时柳轻云仍在闭关之中,别脉师长师兄他二人又心有闲隙,自是不会去问。
因此,节日期间,岛上渔民一边利用闲隙时间修补渔具,一边支起耳朵关注天气预报。
英使濮鼎查,寻了闲隙,遍诉江、浙、闽粤诸大吏,略说:“台中两次俘获,均系遭风难民。
在华北行军途中,自己背着沉甸甸的胶泥,稍有闲隙就修改圆雕《民兵》的草稿。
* 闲隙的读音是:xián xì,近义词,组词,造句等解释。闲隙的意思:闲隙 亦作“ 闲隟 ”。亦作“间隙”。 1.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或尚未占用的时间)。(2).引申为缺漏。(3).指可乘之机(4).隔阂;嫌隙
基本解释
1.亦作"间隙"。亦作"闲隟"。 2.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或尚未占用的时间)。 3.引申为缺漏。 4.指可乘之机。 5.隔阂;嫌隙。辞典解释
闲隙 jiàn xì ㄐㄧㄢˋ ㄒㄧˋ空隙。《后汉书.卷六○上.马融传》:「方涉冬节,农事闲隙。」也作「间隙」。
近义词
空隙,空闲可乘的时机、机会。《三国志.卷五七.吴书.陆瑁传》:「苟有闲隙,应机而至。」也作「间隙」。
怨嫌。《国语.晋语八》:「及文子成晋、荆之盟,丰兄弟之国,使无有闲隙,是以受郇、栎。」也作「间隙」。
闲隙
亦作“ 闲隟 ”。亦作“间隙”。 1.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或尚未占用的时间)。(2).引申为缺漏。(3).指可乘之机(4).隔阂;嫌隙【闲】:1.没有事情;没有活动;有空(跟“忙”相对):游手好闲。我没工夫,你找小杨吧,她闲着呢。2.(房屋、器物等)不在使用中:闲房。不让机器闲着。3.闲空儿:农闲。忙里偷闲。4.与正事无关的:闲谈。闲话。5.姓。
【隙】:1.缝隙;裂缝:墙隙。门隙。云隙。2.(地区、时间)空闲:隙地。空隙。农隙(农闲)。3.漏洞;机会:无隙可乘。4.(感情上的)裂痕:嫌隙。有隙。
在进入越南的十几天里,虽然战事十分惨烈,可稍有闲隙,大家还是免不了议论一番对越南的所见所闻。
在挑选新衣的闲隙,母女俩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刘子莘纵身迎战变身的猫妖,闲隙中还不忘关切的问了胖子一句。
趁着钱雄被自己一掌打蒙的闲隙,宋金刚一把抄起倒在地上的儿子,返身暴退!“追!”。
白素贞自做了西峰悯心娘娘,闲隙时偶尔出外云游一番,也顺便采些草药回来。
林辉在忙碌中的闲隙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有‘五一’长假以来,基本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庆祝国际劳动节,“和大伙一起过也挺好的”。
此时柳轻云仍在闭关之中,别脉师长师兄他二人又心有闲隙,自是不会去问。
因此,节日期间,岛上渔民一边利用闲隙时间修补渔具,一边支起耳朵关注天气预报。
英使濮鼎查,寻了闲隙,遍诉江、浙、闽粤诸大吏,略说:“台中两次俘获,均系遭风难民。
在华北行军途中,自己背着沉甸甸的胶泥,稍有闲隙就修改圆雕《民兵》的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