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金的读音 萬金的意思
万金 (景德镇陶瓷青年艺术家)万金,字一笔,景德镇当代陶瓷青年艺术家,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专职画师,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关公基金特聘画师,北京山西企业商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师,景德镇市美术协会会员,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当今瓷都陶瓷界有较高艺术修养和极具发展潜力的陶瓷家。 万金 (词语)万金,汉语词语,意思是极多的钱财,出自于《春望》。
- 萬
- 金
“萬金”的读音
- 拼音读音:
- [wàn jīn]
- 汉字注音:
- ㄨㄢˋ ㄐㄧㄣ
- 简繁字形:
- 万金
- 是否常用:
- 否
“萬金”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1.极多的钱财。 2.用以形容贵重或比喻贵重之物。
辞典解释
万金 wàn jīn ㄨㄢˋ ㄐㄧㄣ 形容金钱之多。
《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觊齁雠彊秦,天下振动。」
形容身分尊贵。参见「万金之躯」条。
网络解释
万金 (景德镇陶瓷青年艺术家)
万金,字一笔,景德镇当代陶瓷青年艺术家,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专职画师,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关公基金特聘画师,北京山西企业商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师,景德镇市美术协会会员,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当今瓷都陶瓷界有较高艺术修养和极具发展潜力的陶瓷家。
万金 (词语)
万金,汉语词语,意思是极多的钱财,出自于《春望》。
“萬金”的单字解释
【萬】:1.數目字。千的十倍。《玉篇•禸部》:“萬,十千也。”《孟子•梁惠王上》:“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唐•白居易•《寄元九詩》:“三寄衣食資,數盈二十萬。”2.眾多的:“排除萬難”。《易經•謙卦》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荀子•富國:“古有萬國,今有十數焉。”3.極﹑非常﹑絕對:“萬不得已”﹑“萬萬不可”。《漢書•卷三十四•黥布傳》:“我之取天下可以萬全。”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無辭以白其大人,且萬無母子俱往理。”
【金】:1.俗称金子。金属元素,符号Au,原子序数79。赤黄色,有光泽,质软,延展性最强,化学性质稳定,易传热和导电。常用作合金、硬币、装饰品等。通称黄金。2.金属:五金。3.钱:现金。助学金。4.古指用金属制的击乐器:鸣金收兵。金鼓齐鸣。5.比喻尊贵、珍贵:金口玉言。6.像金子一样的颜色:金发(fà)。金灿灿。7.朝代名(1115—1234)。北宋末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开封。1234年在南宋与蒙古军联合进攻下灭亡。
“萬金”的相关词语
* 萬金的读音是:wàn jīn,近义词,组词,造句等解释。萬金的意思:万金 (景德镇陶瓷青年艺术家)万金,字一笔,景德镇当代陶瓷青年艺术家,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专职画师,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关公基金特聘画师,北京山西企业商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师,景德镇市美术协会会员,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当今瓷都陶瓷界有较高艺术修养和极具发展潜力的陶瓷家。 万金 (词语)万金,汉语词语,意思是极多的钱财,出自于《春望》。
基本解释
1.极多的钱财。 2.用以形容贵重或比喻贵重之物。
辞典解释
万金 wàn jīn ㄨㄢˋ ㄐㄧㄣ形容金钱之多。
《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觊齁雠彊秦,天下振动。」
形容身分尊贵。参见「万金之躯」条。
万金 (景德镇陶瓷青年艺术家)
万金,字一笔,景德镇当代陶瓷青年艺术家,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专职画师,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关公基金特聘画师,北京山西企业商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师,景德镇市美术协会会员,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当今瓷都陶瓷界有较高艺术修养和极具发展潜力的陶瓷家。万金 (词语)
万金,汉语词语,意思是极多的钱财,出自于《春望》。【萬】:1.數目字。千的十倍。《玉篇•禸部》:“萬,十千也。”《孟子•梁惠王上》:“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唐•白居易•《寄元九詩》:“三寄衣食資,數盈二十萬。”2.眾多的:“排除萬難”。《易經•謙卦》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荀子•富國:“古有萬國,今有十數焉。”3.極﹑非常﹑絕對:“萬不得已”﹑“萬萬不可”。《漢書•卷三十四•黥布傳》:“我之取天下可以萬全。”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無辭以白其大人,且萬無母子俱往理。”
【金】:1.俗称金子。金属元素,符号Au,原子序数79。赤黄色,有光泽,质软,延展性最强,化学性质稳定,易传热和导电。常用作合金、硬币、装饰品等。通称黄金。2.金属:五金。3.钱:现金。助学金。4.古指用金属制的击乐器:鸣金收兵。金鼓齐鸣。5.比喻尊贵、珍贵:金口玉言。6.像金子一样的颜色:金发(fà)。金灿灿。7.朝代名(1115—1234)。北宋末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开封。1234年在南宋与蒙古军联合进攻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