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夷之志的读音 等夷之志的意思
等夷之志【解释】《诗·大雅·桑柔》“貪人敗類” 郑玄 笺:“類,等夷也。” 孔颖达 疏:“類,比類,故爲等夷,謂尊卑齊平朝庭之人。”后因以“等夷之志”谓臣下僭越朝廷之心。《北史·周宗室传论》:“及 文后 崩殂,諸子冲幼,羣公懷等夷之志,天下有去就之心,卒能變 魏 爲 周 ,捍危獲乂者, 護 之力也。”亦作“ 等夷之心 ”。 清 龚自珍 《尊命》:“病者之尊其肺腑,其於君也,有等夷之心,有吾欲云云之志。”
- 等
- 夷
- 之
- 志
“等夷之志”的读音
- 拼音读音:
- [děng yí zhī zhì]
- 汉字注音:
- ㄉㄥˇ ㄧˊ ㄓ ㄓˋ
- 简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等夷之志”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1.《诗.大雅.桑柔》"贪人败类"郑玄笺:"类﹐等夷也。"孔颖达疏:"类﹐比类﹐故为等夷﹐谓尊卑齐平朝庭之人。"后因以"等夷之志"谓臣下僭越朝廷之心。
网络解释
等夷之志
【解释】《诗·大雅·桑柔》“貪人敗類” 郑玄 笺:“類,等夷也。” 孔颖达 疏:“類,比類,故爲等夷,謂尊卑齊平朝庭之人。”后因以“等夷之志”谓臣下僭越朝廷之心。《北史·周宗室传论》:“及 文后 崩殂,諸子冲幼,羣公懷等夷之志,天下有去就之心,卒能變 魏 爲 周 ,捍危獲乂者, 護 之力也。”亦作“ 等夷之心 ”。 清 龚自珍 《尊命》:“病者之尊其肺腑,其於君也,有等夷之心,有吾欲云云之志。”
“等夷之志”的单字解释
【等】:1.等级:同等。优等。2.种;类:这等事。此等人。3.用于等级:二等舱。共分三等。4.程度或数量上相同:相等。等于。大小不等。5.同“戥”(děng)。6.姓。7.等候;等待:等车。请稍等一会儿。8.等到:等我写完这封信你再走。9.表示列举未尽(可以叠用):北京、天津等地。纸张文具等等。10.列举后煞尾: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四大河流。
【夷】:1.平坦;平安:化险为夷。2.破坏建筑物(使成为平地):烧夷弹。夷为平地。3.灭掉;杀尽:夷灭。夷族。4.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也泛称周边的民族:淮夷。四夷。5.旧时泛指外国或外国人:夷情。华夷杂处。6.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志】:1.志向;志愿:立志。得志。志同道合。2.志气;意志:人穷志不短。3.姓。4.称轻重;量长短、多少:用秤志志。拿碗志一志。5.记:志喜。志哀。永志不忘。6.文字记录:杂志。县志。《三国志》。7.记号:标志。
“等夷之志”的相关词语
* 等夷之志的读音是:děng yí zhī zhì,近义词,组词,造句等解释。等夷之志的意思:等夷之志【解释】《诗·大雅·桑柔》“貪人敗類” 郑玄 笺:“類,等夷也。” 孔颖达 疏:“類,比類,故爲等夷,謂尊卑齊平朝庭之人。”后因以“等夷之志”谓臣下僭越朝廷之心。《北史·周宗室传论》:“及 文后 崩殂,諸子冲幼,羣公懷等夷之志,天下有去就之心,卒能變 魏 爲 周 ,捍危獲乂者, 護 之力也。”亦作“ 等夷之心 ”。 清 龚自珍 《尊命》:“病者之尊其肺腑,其於君也,有等夷之心,有吾欲云云之志。”
基本解释
1.《诗.大雅.桑柔》"贪人败类"郑玄笺:"类﹐等夷也。"孔颖达疏:"类﹐比类﹐故为等夷﹐谓尊卑齐平朝庭之人。"后因以"等夷之志"谓臣下僭越朝廷之心。等夷之志
【解释】《诗·大雅·桑柔》“貪人敗類” 郑玄 笺:“類,等夷也。” 孔颖达 疏:“類,比類,故爲等夷,謂尊卑齊平朝庭之人。”后因以“等夷之志”谓臣下僭越朝廷之心。《北史·周宗室传论》:“及 文后 崩殂,諸子冲幼,羣公懷等夷之志,天下有去就之心,卒能變 魏 爲 周 ,捍危獲乂者, 護 之力也。”亦作“ 等夷之心 ”。 清 龚自珍 《尊命》:“病者之尊其肺腑,其於君也,有等夷之心,有吾欲云云之志。”
【等】:1.等级:同等。优等。2.种;类:这等事。此等人。3.用于等级:二等舱。共分三等。4.程度或数量上相同:相等。等于。大小不等。5.同“戥”(děng)。6.姓。7.等候;等待:等车。请稍等一会儿。8.等到:等我写完这封信你再走。9.表示列举未尽(可以叠用):北京、天津等地。纸张文具等等。10.列举后煞尾: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四大河流。
【夷】:1.平坦;平安:化险为夷。2.破坏建筑物(使成为平地):烧夷弹。夷为平地。3.灭掉;杀尽:夷灭。夷族。4.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也泛称周边的民族:淮夷。四夷。5.旧时泛指外国或外国人:夷情。华夷杂处。6.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志】:1.志向;志愿:立志。得志。志同道合。2.志气;意志:人穷志不短。3.姓。4.称轻重;量长短、多少:用秤志志。拿碗志一志。5.记:志喜。志哀。永志不忘。6.文字记录:杂志。县志。《三国志》。7.记号: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