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斂的读音 發斂的意思
发敛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量时发敛,视岁穰俭,省赡以奉己,损散以及人。” 唐 杨炯 《奉和上元酺宴应诏》:“敬时穷发敛,卜代盈千亿。”《新唐书·韩洄传》:“复罢省胥吏冗食二千人,积米 长安 、 万年 二县各数十万石,视年丰耗而发敛焉,故人不艰食。”
- 發
- 斂
“發斂”的读音
- 拼音读音:
- [fā liǎn]
- 汉字注音:
- ㄈㄚ ㄌㄧㄢˇ
- 简繁字形:
- 发敛
- 是否常用:
- 否
“發斂”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1.散发﹑积聚(财物)。 2.犹往还﹐进退。古历谓日道发南敛北之细数。 3.犹伸屈。指诗歌风格的变化。
网络解释
发敛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量时发敛,视岁穰俭,省赡以奉己,损散以及人。” 唐 杨炯 《奉和上元酺宴应诏》:“敬时穷发敛,卜代盈千亿。”《新唐书·韩洄传》:“复罢省胥吏冗食二千人,积米 长安 、 万年 二县各数十万石,视年丰耗而发敛焉,故人不艰食。”
“發斂”的单字解释
【發】:1.放射:“彈無虛發”、“百發百中”。2.生長、產生:“發芽”。唐•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秋來發故枝。”3.開始、啟動:“發動”、“先發制人”、“一觸即發”。4.興起:“發跡”。《孟子•告子下》:“舜發於畎畝之中。”5.起程:“出發”。宋•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詞》:“留戀處,蘭舟催發。”《聊齋志異•卷一•青鳳》:“一家皆移什物赴新居,而妾留守,明日即發。”6.啟發:“振聾發聵”。《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7.現露。《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戰國策•魏策四》:“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8.送出、付出:“發放”、“發錢”、“散發傳單”。9.量詞:(1)計算槍、炮、子彈等數量的單位:“手槍裡還剩下四發子彈。”(2)計算槍、炮、子彈等發射數量的單位:“射炮十二發”
【斂】:1.聚集、收集:斂財。唐·王勃《餞韋兵曹》:“川霽浮煙斂,山明落照移。”《聊齋志異·卷十一·竹青》:“訊知其由,斂貲送歸。”2.約束、節制:收斂;斂容。《漢書·卷七十六·張敞傳》:“此言尊貴所以自斂制,不從恣之義也。”《紅樓夢·第九十七回》:“寶玉見了父親,神志略斂些,片時清楚,也沒什麼大差。”3.退縮。見“斂手”、“斂足”等條。4.為死者更衣入棺。同“殮”:殯斂。宋·錢公輔《義田記》:“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5.賦稅。《孟子·盡心上》:“易其田疇,薄其稅斂。”《資治通鑑·卷二五二·唐紀六十八·僖宗乾符二年》:“民之困於重斂者爭歸之,數月之間,眾至數萬。”6.姓。如五代時有斂憲。
“發斂”的相关词语
* 發斂的读音是:fā liǎn,近义词,组词,造句等解释。發斂的意思:发敛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量时发敛,视岁穰俭,省赡以奉己,损散以及人。” 唐 杨炯 《奉和上元酺宴应诏》:“敬时穷发敛,卜代盈千亿。”《新唐书·韩洄传》:“复罢省胥吏冗食二千人,积米 长安 、 万年 二县各数十万石,视年丰耗而发敛焉,故人不艰食。”
基本解释
1.散发﹑积聚(财物)。 2.犹往还﹐进退。古历谓日道发南敛北之细数。 3.犹伸屈。指诗歌风格的变化。发敛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量时发敛,视岁穰俭,省赡以奉己,损散以及人。” 唐 杨炯 《奉和上元酺宴应诏》:“敬时穷发敛,卜代盈千亿。”《新唐书·韩洄传》:“复罢省胥吏冗食二千人,积米 长安 、 万年 二县各数十万石,视年丰耗而发敛焉,故人不艰食。”【發】:1.放射:“彈無虛發”、“百發百中”。2.生長、產生:“發芽”。唐•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秋來發故枝。”3.開始、啟動:“發動”、“先發制人”、“一觸即發”。4.興起:“發跡”。《孟子•告子下》:“舜發於畎畝之中。”5.起程:“出發”。宋•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詞》:“留戀處,蘭舟催發。”《聊齋志異•卷一•青鳳》:“一家皆移什物赴新居,而妾留守,明日即發。”6.啟發:“振聾發聵”。《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7.現露。《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戰國策•魏策四》:“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8.送出、付出:“發放”、“發錢”、“散發傳單”。9.量詞:(1)計算槍、炮、子彈等數量的單位:“手槍裡還剩下四發子彈。”(2)計算槍、炮、子彈等發射數量的單位:“射炮十二發”
【斂】:1.聚集、收集:斂財。唐·王勃《餞韋兵曹》:“川霽浮煙斂,山明落照移。”《聊齋志異·卷十一·竹青》:“訊知其由,斂貲送歸。”2.約束、節制:收斂;斂容。《漢書·卷七十六·張敞傳》:“此言尊貴所以自斂制,不從恣之義也。”《紅樓夢·第九十七回》:“寶玉見了父親,神志略斂些,片時清楚,也沒什麼大差。”3.退縮。見“斂手”、“斂足”等條。4.為死者更衣入棺。同“殮”:殯斂。宋·錢公輔《義田記》:“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5.賦稅。《孟子·盡心上》:“易其田疇,薄其稅斂。”《資治通鑑·卷二五二·唐紀六十八·僖宗乾符二年》:“民之困於重斂者爭歸之,數月之間,眾至數萬。”6.姓。如五代時有斂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