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丸的读音 烏丸的意思

乌丸 “乌桓”,中国古代民族之一。亦作乌丸,乌桓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诸说,未有定论。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迁至乌桓山(又曰乌丸山),遂以山名为族号,大约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公元前119年(西汉武帝元狩四年),汉军大破匈奴,将匈奴逐出漠南,乌桓又臣属汉朝,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驻牧,代汉北御匈奴。公元49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即今辽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驻牧。乌桓在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逐渐发展壮大,但受汉护乌桓校尉管辖,分成若干部落,各自为政,一直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
  • wán

“烏丸”的读音

拼音读音
[wū wán]
汉字注音:
ㄨ ㄨㄢˊ
简繁字形:
乌丸
是否常用:

“烏丸”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1.墨的别名。 2.见"乌桓"。 3.姓。北周王轨受赐姓乌丸氏。见《周书》本传。

网络解释

乌丸

“乌桓”,中国古代民族之一。亦作乌丸,乌桓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诸说,未有定论。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迁至乌桓山(又曰乌丸山),遂以山名为族号,大约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公元前119年(西汉武帝元狩四年),汉军大破匈奴,将匈奴逐出漠南,乌桓又臣属汉朝,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驻牧,代汉北御匈奴。公元49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即今辽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驻牧。乌桓在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逐渐发展壮大,但受汉护乌桓校尉管辖,分成若干部落,各自为政,一直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

“烏丸”的单字解释

】:1.“乌”的繁体字。2.烏鴉的簡稱。唐•張繼《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3.俗以為日中有烏,故日稱為“烏”。見“烏兔”條。晉•陶淵明《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詩》:“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4.姓。如春秋時齊有烏餘。5.黑色的:“烏雲”、“烏髮”。《史記•卷一一○•匈奴傳》:“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騂馬。”《儒林外史•第十四回》:“馬二先生身子又長,戴一頂高方巾,一幅烏黑的臉。”6.染黑。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十六•草部•鱧腸》:“汁塗眉髮,生速而繁。烏髭髮,益腎陰。”7.表示反問的語氣,相當於“何”、“安”、“哪裡”、“怎麼”。《呂氏春秋•季夏紀•明理》:“故亂世之主烏聞至樂?不聞至榮,其樂不樂。”唐•韓愈《言箴》:“不知言之人,烏可與言?”
】:1.小而呈球形的东西:弹丸。2.中成药剂型之一。按规定处方,将药物粉碎成细粉,加适宜的黏合剂做成圆球形制品,可分蜜丸、水丸、糊丸等。

“烏丸”的相关词语

* 烏丸的读音是:wū wán,近义词,组词,造句等解释。烏丸的意思:乌丸 “乌桓”,中国古代民族之一。亦作乌丸,乌桓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诸说,未有定论。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迁至乌桓山(又曰乌丸山),遂以山名为族号,大约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公元前119年(西汉武帝元狩四年),汉军大破匈奴,将匈奴逐出漠南,乌桓又臣属汉朝,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驻牧,代汉北御匈奴。公元49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即今辽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驻牧。乌桓在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逐渐发展壮大,但受汉护乌桓校尉管辖,分成若干部落,各自为政,一直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