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鬼簿的读音 点鬼簿的意思
点鬼簿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六:“时 杨 ( 杨炯 )之为文,好以古人姓名连用,如‘ 张平子 之略谈, 陆士衡 之所记’,‘ 潘安仁 宜其陋矣, 仲长统 何足知之’。
- 点
- 鬼
- 簿
“点鬼簿”的读音
- 拼音读音:
- [diǎn guǐ bù]
- 汉字注音:
- ㄉㄧㄢˇ ㄍㄨㄟˇ ㄅㄨˋ
- 简繁字形:
- 點鬼簿
- 是否常用:
- 否
“点鬼簿”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六:"时杨(杨炯)之为文,好以古人姓名连用,如'张平子之略谈,陆士衡之所记','潘安仁宜其陋矣,仲长统何足知之'。号为点鬼簿。"后用"点鬼簿"讥刺诗文的滥用古人姓名或堆砌故实。 辞典解释
点鬼簿 diǎn guǐ bù ㄉㄧㄢˇ ㄍㄨㄟˇ ㄅㄨˋ 唐代诗人杨烱写文章喜欢连用古人的姓名,当时人称他为「点鬼簿」。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六》:「时杨之为文,好以古人姓名连用,如『张平子之谈略,陆士衡之所记。』『潘安仁宜其陋矣,仲长统何足知之。』号为点鬼簿。」
网络解释
点鬼簿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六:“时 杨 ( 杨炯 )之为文,好以古人姓名连用,如‘ 张平子 之略谈, 陆士衡 之所记’,‘ 潘安仁 宜其陋矣, 仲长统 何足知之’。
“点鬼簿”的单字解释
【点】:1.液体的小滴:雨点儿。掉点儿了。2.小的痕迹:墨点儿。斑点。3.汉字的笔画,形状是“、”。4.几何学上指没有大小(即没有长、宽、高)而只有位置,不可分割的图形。如两直线的相交处、线段的两端都是点。5.小数点,如432.5读作四三二点儿五或四百三十二点儿五。6.表示少量:一点儿小事。吃点儿东西再走。7.用于事项:两点意见。8.一定的地点或程度的标志:起点。终点。冰点。沸点。据点。先突破一点。9.事物的方面或部分:优点。重点。特点。10.姓。11.铁制的响器,挂起来敲,用来报告时间或召集群众。12.旧时夜间计时用更点,一更分五点:五更三点。13.时间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14.规定的钟点:误点。到点了。15.点心:茶点。早点。糕点。
【鬼】:1.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的灵魂叫鬼。2.不可告人的打算或勾当:捣鬼。鬼鬼祟祟。3.称有不良嗜好或行为的人(含轻蔑意):酒鬼。烟鬼。4.指小孩机灵:这孩子真鬼!。小鬼。5.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簿】:[bù]1.本子,册籍:簿册。簿记。簿籍。簿录。2.古代称公文、案卷:对簿公堂。3.古代的仪仗侍从:簿伍。卤簿(古代帝王、后妃、王公大臣外出时的仪仗队。次序排列严格并明文著之于簿籍)。4.笏。[bó]古同“箔”,养蚕席。
“点鬼簿”的相关词语
* 点鬼簿的读音是:diǎn guǐ bù,近义词,组词,造句等解释。点鬼簿的意思:点鬼簿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六:“时 杨 ( 杨炯 )之为文,好以古人姓名连用,如‘ 张平子 之略谈, 陆士衡 之所记’,‘ 潘安仁 宜其陋矣, 仲长统 何足知之’。
基本解释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六:"时杨(杨炯)之为文,好以古人姓名连用,如'张平子之略谈,陆士衡之所记','潘安仁宜其陋矣,仲长统何足知之'。号为点鬼簿。"后用"点鬼簿"讥刺诗文的滥用古人姓名或堆砌故实。辞典解释
点鬼簿 diǎn guǐ bù ㄉㄧㄢˇ ㄍㄨㄟˇ ㄅㄨˋ唐代诗人杨烱写文章喜欢连用古人的姓名,当时人称他为「点鬼簿」。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六》:「时杨之为文,好以古人姓名连用,如『张平子之谈略,陆士衡之所记。』『潘安仁宜其陋矣,仲长统何足知之。』号为点鬼簿。」
点鬼簿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六:“时 杨 ( 杨炯 )之为文,好以古人姓名连用,如‘ 张平子 之略谈, 陆士衡 之所记’,‘ 潘安仁 宜其陋矣, 仲长统 何足知之’。【点】:1.液体的小滴:雨点儿。掉点儿了。2.小的痕迹:墨点儿。斑点。3.汉字的笔画,形状是“、”。4.几何学上指没有大小(即没有长、宽、高)而只有位置,不可分割的图形。如两直线的相交处、线段的两端都是点。5.小数点,如432.5读作四三二点儿五或四百三十二点儿五。6.表示少量:一点儿小事。吃点儿东西再走。7.用于事项:两点意见。8.一定的地点或程度的标志:起点。终点。冰点。沸点。据点。先突破一点。9.事物的方面或部分:优点。重点。特点。10.姓。11.铁制的响器,挂起来敲,用来报告时间或召集群众。12.旧时夜间计时用更点,一更分五点:五更三点。13.时间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14.规定的钟点:误点。到点了。15.点心:茶点。早点。糕点。
【鬼】:1.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的灵魂叫鬼。2.不可告人的打算或勾当:捣鬼。鬼鬼祟祟。3.称有不良嗜好或行为的人(含轻蔑意):酒鬼。烟鬼。4.指小孩机灵:这孩子真鬼!。小鬼。5.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簿】:[bù]1.本子,册籍:簿册。簿记。簿籍。簿录。2.古代称公文、案卷:对簿公堂。3.古代的仪仗侍从:簿伍。卤簿(古代帝王、后妃、王公大臣外出时的仪仗队。次序排列严格并明文著之于簿籍)。4.笏。[bó]古同“箔”,养蚕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