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调二黄的读音 汉调二黄的意思
汉调二黄 汉调二黄也称陕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 湖北 沿 汉水 进入陕西而形成的,汉调二黄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解放初期,为与皮黄系统各剧种通用名称相统一,在安康地区又有“陕西汉剧”之称。 清道光年间颇为盛行。因地区不同分为汉江派和雒镇派。汉江派音乐比较柔和,以唱功戏,做功戏见长;雒镇派腔调铿锵有力,以武打戏见长。
- 汉
- 调
- 二
- 黄
“汉调二黄”的读音
- 拼音读音:
- [hàn diào èr huáng]
- 汉字注音:
- ㄏㄢˋ ㄉㄧㄠˋ ㄦˋ ㄏㄨㄤˊ
- 简繁字形:
- 漢調二黃
- 是否常用:
- 否
“汉调二黄”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也称陕二黄﹑山二黄。戏曲剧种。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湖北沿汉水进入陕西而形成的。清道光年间颇为盛行。因地区不同分为汉江派和雒镇派。汉江派音乐比较柔和,以唱功戏,做功戏见长;雒镇派腔调铿锵有力,以武打戏见长。
网络解释
汉调二黄
汉调二黄也称陕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 湖北 沿 汉水 进入陕西而形成的,汉调二黄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解放初期,为与皮黄系统各剧种通用名称相统一,在安康地区又有“陕西汉剧”之称。 清道光年间颇为盛行。因地区不同分为汉江派和雒镇派。汉江派音乐比较柔和,以唱功戏,做功戏见长;雒镇派腔调铿锵有力,以武打戏见长。
“汉调二黄”的单字解释
【汉】:1.汉水:江淮河汉。2.汉族:汉语。3.天河;银河:银汉。4.成年男人:老汉。好汉。5.朝代名。1.(前202—220)。刘邦灭秦后建立。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国号新(8—23)。自刘邦称汉王起,包括“新”,史称前汉或西汉。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建都洛阳,史称后汉或东汉。为曹魏所灭。西汉、东汉合称两汉。2.三国之一(221—263)。刘备建立。在今川、云、贵、渝及陕西南部。建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为曹魏所灭。3.五代之一(947—950)。沙陀族刘知远建立。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史称后汉。为后周所灭。4.十国之一(917—971)。刘䶮(yǎn)建立。建都广州,国号大越,次年改“汉”,史称南汉。为北宋所灭。5.十国之一(951—979)。刘旻(mín)建立。建都太原,国号汉,史称北汉。为北宋所灭。
【调】:[diào]1.乐曲;乐谱:曲调。采菱调。2.乐曲定音的基调或音阶:C大调。五声调式。3.语音上的声调:调号。调类。4.说话的腔调:南腔北调。5.口气;论调:一副教训人的调。两人人的发言是一个调。6.人所蕴含或显露出来的风格、才情、气质:情调。格调。7.选调;提拨:从基层调选干部。8.调动:岗位调整。9.征集;征调:调有余补不足。10.调查:调研。内查外调。11.提取、调取(文件、档案等):调档。12.调换:调座位。[tiáo]1.搭配均匀,配合适当:调和。调谐。风调雨顺。饮食失调。2.使搭配均匀,使协调:调配。调味。3.调停使和解(调解双方关系):调停。调处。4.调剂:以临万货,以调盈虚。5.调理使康复:调养。调摄。6.调教;训练:有膂力,善调鹰隼。7.挑逗;戏弄:调笑。调情。调戏。酒后相调。[zhōu]朝,早晨:《广韵·平尤》:“调,朝也。”
【二】:1.数目。一加一的和。2.序数:一穷二白。3.两样:不二价。
【黄】:1.像丝瓜花或向日葵花的颜色。2.指黄金:黄货。黄白之物。3.指蛋黄:双黄蛋。4.象征腐化堕落,特指色情:扫黄。查禁黄书。5.(Huáng)指黄河:治黄。引黄工程。6.(Huáng)指黄帝,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炎黄。7.姓。8.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买卖黄了。
“汉调二黄”的相关词语
* 汉调二黄的读音是:hàn diào èr huáng,近义词,组词,造句等解释。汉调二黄的意思:汉调二黄 汉调二黄也称陕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 湖北 沿 汉水 进入陕西而形成的,汉调二黄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解放初期,为与皮黄系统各剧种通用名称相统一,在安康地区又有“陕西汉剧”之称。 清道光年间颇为盛行。因地区不同分为汉江派和雒镇派。汉江派音乐比较柔和,以唱功戏,做功戏见长;雒镇派腔调铿锵有力,以武打戏见长。
基本解释
也称陕二黄﹑山二黄。戏曲剧种。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湖北沿汉水进入陕西而形成的。清道光年间颇为盛行。因地区不同分为汉江派和雒镇派。汉江派音乐比较柔和,以唱功戏,做功戏见长;雒镇派腔调铿锵有力,以武打戏见长。汉调二黄
汉调二黄也称陕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 湖北 沿 汉水 进入陕西而形成的,汉调二黄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解放初期,为与皮黄系统各剧种通用名称相统一,在安康地区又有“陕西汉剧”之称。 清道光年间颇为盛行。因地区不同分为汉江派和雒镇派。汉江派音乐比较柔和,以唱功戏,做功戏见长;雒镇派腔调铿锵有力,以武打戏见长。【汉】:1.汉水:江淮河汉。2.汉族:汉语。3.天河;银河:银汉。4.成年男人:老汉。好汉。5.朝代名。1.(前202—220)。刘邦灭秦后建立。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国号新(8—23)。自刘邦称汉王起,包括“新”,史称前汉或西汉。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建都洛阳,史称后汉或东汉。为曹魏所灭。西汉、东汉合称两汉。2.三国之一(221—263)。刘备建立。在今川、云、贵、渝及陕西南部。建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为曹魏所灭。3.五代之一(947—950)。沙陀族刘知远建立。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史称后汉。为后周所灭。4.十国之一(917—971)。刘䶮(yǎn)建立。建都广州,国号大越,次年改“汉”,史称南汉。为北宋所灭。5.十国之一(951—979)。刘旻(mín)建立。建都太原,国号汉,史称北汉。为北宋所灭。
【调】:[diào]1.乐曲;乐谱:曲调。采菱调。2.乐曲定音的基调或音阶:C大调。五声调式。3.语音上的声调:调号。调类。4.说话的腔调:南腔北调。5.口气;论调:一副教训人的调。两人人的发言是一个调。6.人所蕴含或显露出来的风格、才情、气质:情调。格调。7.选调;提拨:从基层调选干部。8.调动:岗位调整。9.征集;征调:调有余补不足。10.调查:调研。内查外调。11.提取、调取(文件、档案等):调档。12.调换:调座位。[tiáo]1.搭配均匀,配合适当:调和。调谐。风调雨顺。饮食失调。2.使搭配均匀,使协调:调配。调味。3.调停使和解(调解双方关系):调停。调处。4.调剂:以临万货,以调盈虚。5.调理使康复:调养。调摄。6.调教;训练:有膂力,善调鹰隼。7.挑逗;戏弄:调笑。调情。调戏。酒后相调。[zhōu]朝,早晨:《广韵·平尤》:“调,朝也。”
【二】:1.数目。一加一的和。2.序数:一穷二白。3.两样:不二价。
【黄】:1.像丝瓜花或向日葵花的颜色。2.指黄金:黄货。黄白之物。3.指蛋黄:双黄蛋。4.象征腐化堕落,特指色情:扫黄。查禁黄书。5.(Huáng)指黄河:治黄。引黄工程。6.(Huáng)指黄帝,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炎黄。7.姓。8.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买卖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