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知的读音 徵知的意思
征知 中国战国末期荀子的认识论范畴,见于《荀子·正名》。荀子把认识过程区分为“天官当薄其类”和“心有征知”两个阶段:前者指人们天然具备的感觉器官接触各类事物后形成感性认识的阶段,后者指人们天然具备的思维器官对感性认识加以验证、辨别和取舍的理性认识阶段。 荀子把“当薄其类”和“征知”规定为这两个阶段中作用不同而又互相依赖的两种认识能力,并特别强调“征知”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荀子认为认识虽然开始于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接触,即“缘天官”,但如果“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因此,思维器官有发动和支配感觉器官以追求知识、进行认识活动的能动作用。客观事物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现象是极其复杂的,如果仅看表面现象,就可能被假象迷惑,产生错觉。因此,“征知”表现为思维器官辨别真伪、验证知识的作用。由于感觉器官“各有接触而不能互相代替”,仅凭闻见,就会产生认识上的片面性。因此,“征知”还表现为思维器官对感性材料进行综合整理以形成整体认识的概括作用。 荀子以“当薄其类”为基础、以“征知”为指导的认识路线,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 徵
- 知
“徵知”的读音
- 拼音读音:
- [zhēng zhī]
- 汉字注音:
- ㄓㄥ ㄓ
- 简繁字形:
- 征知
- 是否常用:
- 否
“徵知”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古代哲学概念。谓通过"心"的思维活动,对耳﹑目﹑鼻﹑口等感官得来的认识进行分类﹑辨别﹑取舍,进一步认识客观事物。
网络解释
征知
中国战国末期荀子的认识论范畴,见于《荀子·正名》。荀子把认识过程区分为“天官当薄其类”和“心有征知”两个阶段:前者指人们天然具备的感觉器官接触各类事物后形成感性认识的阶段,后者指人们天然具备的思维器官对感性认识加以验证、辨别和取舍的理性认识阶段。
荀子把“当薄其类”和“征知”规定为这两个阶段中作用不同而又互相依赖的两种认识能力,并特别强调“征知”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荀子认为认识虽然开始于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接触,即“缘天官”,但如果“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因此,思维器官有发动和支配感觉器官以追求知识、进行认识活动的能动作用。客观事物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现象是极其复杂的,如果仅看表面现象,就可能被假象迷惑,产生错觉。因此,“征知”表现为思维器官辨别真伪、验证知识的作用。由于感觉器官“各有接触而不能互相代替”,仅凭闻见,就会产生认识上的片面性。因此,“征知”还表现为思维器官对感性材料进行综合整理以形成整体认识的概括作用。
荀子以“当薄其类”为基础、以“征知”为指导的认识路线,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徵知”的单字解释
【徵】:[zhǐ]古代五音之一。用來表示音調高低的詞。相當於西樂音階中的sol(即简谱“5”)。《周禮•春官•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五音者,宮、商、角、徵、羽。”[zhēng]1.“征”的繁体字。2.召集:“徵兵”。《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3.責問、詢問:“徵詢意見”。《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九上•滇遊日記十》:“即徵其地名,據云:為鳳田總府莊。”4.驗證、證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5.公開尋求、招請:“徵婚”、“徵文”、“誠徵女工”。6.課取、收取:“徵稅”。《周禮•地官•閭師》:“以歲時徵野之貢賦。”《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徵斂無度。”7.預兆、跡象:“吉徵”﹑“凶徵”。《史記•卷四•周本紀》:“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8.姓。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
【知】:[zhī]1.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4.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徵知”的相关词语
* 徵知的读音是:zhēng zhī,近义词,组词,造句等解释。徵知的意思:征知 中国战国末期荀子的认识论范畴,见于《荀子·正名》。荀子把认识过程区分为“天官当薄其类”和“心有征知”两个阶段:前者指人们天然具备的感觉器官接触各类事物后形成感性认识的阶段,后者指人们天然具备的思维器官对感性认识加以验证、辨别和取舍的理性认识阶段。 荀子把“当薄其类”和“征知”规定为这两个阶段中作用不同而又互相依赖的两种认识能力,并特别强调“征知”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荀子认为认识虽然开始于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接触,即“缘天官”,但如果“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因此,思维器官有发动和支配感觉器官以追求知识、进行认识活动的能动作用。客观事物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现象是极其复杂的,如果仅看表面现象,就可能被假象迷惑,产生错觉。因此,“征知”表现为思维器官辨别真伪、验证知识的作用。由于感觉器官“各有接触而不能互相代替”,仅凭闻见,就会产生认识上的片面性。因此,“征知”还表现为思维器官对感性材料进行综合整理以形成整体认识的概括作用。 荀子以“当薄其类”为基础、以“征知”为指导的认识路线,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基本解释
古代哲学概念。谓通过"心"的思维活动,对耳﹑目﹑鼻﹑口等感官得来的认识进行分类﹑辨别﹑取舍,进一步认识客观事物。征知
中国战国末期荀子的认识论范畴,见于《荀子·正名》。荀子把认识过程区分为“天官当薄其类”和“心有征知”两个阶段:前者指人们天然具备的感觉器官接触各类事物后形成感性认识的阶段,后者指人们天然具备的思维器官对感性认识加以验证、辨别和取舍的理性认识阶段。荀子把“当薄其类”和“征知”规定为这两个阶段中作用不同而又互相依赖的两种认识能力,并特别强调“征知”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荀子认为认识虽然开始于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接触,即“缘天官”,但如果“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因此,思维器官有发动和支配感觉器官以追求知识、进行认识活动的能动作用。客观事物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现象是极其复杂的,如果仅看表面现象,就可能被假象迷惑,产生错觉。因此,“征知”表现为思维器官辨别真伪、验证知识的作用。由于感觉器官“各有接触而不能互相代替”,仅凭闻见,就会产生认识上的片面性。因此,“征知”还表现为思维器官对感性材料进行综合整理以形成整体认识的概括作用。
荀子以“当薄其类”为基础、以“征知”为指导的认识路线,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徵】:[zhǐ]古代五音之一。用來表示音調高低的詞。相當於西樂音階中的sol(即简谱“5”)。《周禮•春官•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五音者,宮、商、角、徵、羽。”[zhēng]1.“征”的繁体字。2.召集:“徵兵”。《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3.責問、詢問:“徵詢意見”。《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九上•滇遊日記十》:“即徵其地名,據云:為鳳田總府莊。”4.驗證、證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5.公開尋求、招請:“徵婚”、“徵文”、“誠徵女工”。6.課取、收取:“徵稅”。《周禮•地官•閭師》:“以歲時徵野之貢賦。”《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徵斂無度。”7.預兆、跡象:“吉徵”﹑“凶徵”。《史記•卷四•周本紀》:“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8.姓。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
【知】:[zhī]1.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4.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