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洼文化的读音 寺洼文化的意思

寺洼文化 中国西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因最初发现于甘肃临洮寺洼山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14~前11世纪。主要分布在兰州以东的甘肃省境内,并扩及陕西省千水、泾水流域。居民聚落已具相当规模。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墓葬多土坑墓,形若覆斗,葬具有棺或棺椁,除单人葬外,有合葬和火葬墓。随葬品有陶器、青铜器、装饰品及马牛羊的骨骼。少数墓中有殉人和陪葬车马,表明当时已进入奴隶社会。马鞍形口罐是最有特色的陶器。青铜器有戈、矛、镞、刀和铃等。
  • wén
  • huà

“寺洼文化”的读音

拼音读音
[sì wā wén huà]
汉字注音:
ㄙˋ ㄨㄚ ㄨㄣˊ ㄏㄨㄚˋ
简繁字形:
寺窪文化
是否常用:

“寺洼文化”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中国原始社会晩期的一种文化。最初发现于甘肃临洮寺洼山,故名。主要分布在甘肃临洮以南至会川之间洮河两岸一带。以马鞍形侈口平底的陶器为基本特征,已出现铜器。年代约当于中原的周代,可能是氐﹑羌族的原始文化。

网络解释

寺洼文化

中国西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因最初发现于甘肃临洮寺洼山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14~前11世纪。主要分布在兰州以东的甘肃省境内,并扩及陕西省千水、泾水流域。居民聚落已具相当规模。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墓葬多土坑墓,形若覆斗,葬具有棺或棺椁,除单人葬外,有合葬和火葬墓。随葬品有陶器、青铜器、装饰品及马牛羊的骨骼。少数墓中有殉人和陪葬车马,表明当时已进入奴隶社会。马鞍形口罐是最有特色的陶器。青铜器有戈、矛、镞、刀和铃等。

“寺洼文化”的单字解释

】:1.古代官署名:大理寺。太常寺。2.佛教的庙宇:碧云寺。护国寺。3.伊斯兰教徒礼拜、讲经的地方:清真寺。4.姓。
】:1.小水坑;低下的地方:水洼。2.低凹:地很洼。
】:1.字;语言的书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议论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军事的。与“武”相对:文职。文武双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旧指礼节、仪式等:繁文缛节。8.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文身。文双颊。10.文饰;掩饰:文过饰非。11.⑪量词。用于旧时的铜钱:一文不值。
】:[huà]1.变化;使变化:化脓。化名。化装。顽固不化。泥古不化。化整为零。化悲痛为力量。2.感化:教化。潜移默化。3.熔化;融化;溶化:化冻。化铁炉。太阳一出来,冰雪都化了。糖放到水里就化了。4.消化;消除:化食。化痰止咳。食古不化。5.烧化:焚化。火化。6.(僧道)死:坐化。羽化。7.指化学:理化。化工。化肥。8.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绿化。美化。恶化。电气化。机械化。水利化。9.姓。10.(僧道)向人求布施:募化。化缘。化斋。化了些米面来。[huā]同“花2”。

“寺洼文化”的相关词语

* 寺洼文化的读音是:sì wā wén huà,近义词,组词,造句等解释。寺洼文化的意思:寺洼文化 中国西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因最初发现于甘肃临洮寺洼山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14~前11世纪。主要分布在兰州以东的甘肃省境内,并扩及陕西省千水、泾水流域。居民聚落已具相当规模。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墓葬多土坑墓,形若覆斗,葬具有棺或棺椁,除单人葬外,有合葬和火葬墓。随葬品有陶器、青铜器、装饰品及马牛羊的骨骼。少数墓中有殉人和陪葬车马,表明当时已进入奴隶社会。马鞍形口罐是最有特色的陶器。青铜器有戈、矛、镞、刀和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