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的读音 孙思邈的意思

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详见正文“年龄争议”目录),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享年141岁。 (概述图来源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
  • sūn
  • miǎo

“孙思邈”的读音

拼音读音
[sūn sī miǎo]
汉字注音:
ㄙㄨㄣ ㄙ ㄇㄧㄠˇ
简繁字形:
孫思邈
是否常用:

“孙思邈”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581-682)唐代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年患病,刻意学习医术,总结前人的医疗理论和临床经验,编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医德高尚,对病人不分贵贱贫富,一心救治。被后人尊为“药王”。

辞典解释

孙思邈  sūn sī miǎo  ㄙㄨㄣ ㄙ ㄇㄧㄠˇ  

人名。(西元?~682)​唐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东南)​人,生年不详。隐居于世,通百家之学,兼擅医学,俗奉为药王。著有《千金要方》九十三卷。

网络解释

孙思邈 (药王)

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详见正文“年龄争议”目录),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享年141岁。
(概述图来源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

“孙思邈”的单字解释

】:[sūn]1.儿子的儿子:孙子。孙女。2.跟孙子同辈的亲属:外孙。侄孙(侄儿的子女)。3.孙子以后的各代:曾(zēng)孙(孙子的子女)。玄孙(曾孙的子女)。子孙(儿子和孙子,泛指后代)。王孙(贵族的子孙后代)。4.植物再生成孳生的:孙竹(竹的枝根末端所生的竹)。5.姓。[xùn]古同“”。
】:[sī]1.想,考虑,动脑筋:思想(a.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b.想法,念头;c.思量)。思忖。思索。思维。沉思。寻思。见异思迁。2.想念,挂念:思念。思恋。相思。3.想法:思绪。思致(新颖独到的构思、意趣)。构思。4.姓。[sāi]〔于思〕多胡须的样子,如“自捋颔下,则于思者如故矣”。
】:遥远:邈不可见。

“孙思邈”的相关词语

“孙思邈”造句

孙思邈的养生四少诀】“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依次四少,神仙诀了。”1.少说话,以防损伤肺气。2.少思虑,避免气机郁结。3.少吃点,避免心气不足。4.少赖床,以防气血不畅。

在该餐厅的店主与改进美味鉴于与孙思邈告诉他,美味被称为液与肠和牛肚数千年之久。

千金方作者孙思邈,唐代著名的医学家,约于公元652年完成。是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

孙思邈改进的六一泥配方尤为突出,是一种体膨胀系数很小的优秀耐火材料。

孙思邈将所有精力都用于研究医学,治病救人,并且在行医过程中,逐步丰富医学和药物学的知识,很快就成了一位名医。

后代医家则有唐代孙思邈、金元四大家、明代张景岳、清代叶天士、王清任等名家,在中医学的发展长河中,颇多建树,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口香糖虽然不解饿,但薄荷口味还是起到了提神作用,孙思邈强打精神又挖了一阵,“叮”。

让华陀、孙思邈来现代行医,跟李白喝酒,与苏东坡谈诗词,和黄龙士下棋,欣赏公孙大娘舞剑,指导杨玉环跳舞……

那年头开国大唐多难多忧,藩王兵乱外敌扰境;那年头孙思邈袁天罡诡秘行踪,神医神算笈传高徒;那年头皇妃御姐嫩如水葱,宫廷水深墙外杏红……

孙思邈最是淡泊名利,前后曾经拒绝过隋朝皇帝和现在李世民的邀请,执意在方圆百里之内的大小村庄行医治病,真可谓是在世神医了。

* 孙思邈的读音是:sūn sī miǎo,近义词,组词,造句等解释。孙思邈的意思: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详见正文“年龄争议”目录),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享年141岁。 (概述图来源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