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效應的读音 大蒜效應的意思
辞典解释大蒜效应 dà suàn xiào yìng 国内大蒜货源有时供不应求,市场价格往往于短时间内暴涨。引指物品供不应求,导致价格飙涨的现象。
- 大
- 蒜
- 效
- 應
“大蒜效應”的读音
- 拼音读音:
- [dà suàn xiào yìng]
- 汉字注音:
- ㄉㄚˋ ㄙㄨㄢˋ ㄒㄧㄠˋ ㄧㄥˋ
- 简繁字形:
- 大蒜效应
- 是否常用:
- 否
“大蒜效應”的意思
基本解释
辞典解释
大蒜效应 dà suàn xiào yìng ㄉㄚˋ ㄙㄨㄢˋ ㄒㄧㄠˋ ㄧㄥˋ 国内大蒜货源有时供不应求,市场价格往往于短时间内暴涨。引指物品供不应求,导致价格飙涨的现象。
网络解释
“大蒜效應”的单字解释
【大】:[dà]1.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3.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5.年长,排行第一:老大。6.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7.时间更远: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dài]1.〔大夫〕医生(“夫”读轻声)。2.〔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tài]1.古同“太”。2.古同“泰”。
【蒜】:1.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带紫,叶子和花轴嫩时可做蔬菜。地下鳞茎味道辣,有刺激性气味,可以做调味品,也可入药。2.这种植物的鳞茎。‖也叫大蒜。
【效】:1.效果;功用:功效。成效。无效。见效。2.姓。3.仿效:效法。上行下效。4.为别人或集团献出(力量或生命):效力。效劳。效命。
【應】:[yīng]1.當、該。《詩經•周頌•賚》:“文王既勤止,我應受之。”《南史•卷三十六•江夷傳》:“人所應有盡有,所應無盡無者,其江智深乎?”2.或是、想來是,表示推測的意思。南朝陳•徐陵《走筆戲書應令詩》:“秋來應瘦盡,偏自著腰身。”唐•杜甫《贈花卿詩》:“此曲祇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yìng]1.回答。《後漢書•卷十四•宗室四王三侯傳.齊武王縯傳》:“伯升笑而不應。”《水滸傳.第六回》:“由洒家叫喚,沒一個應。”2.允許、承諾。《樂府詩集•卷七十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以我應他人,君還何所望。”《紅樓夢•第九十六回》:“說是要救寶玉的命,諸事將就,自然應的。”3.附和:“裡應外合”、“同聲相應”。《史記•卷四十八•陳涉世家》:“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4.對付:“應世”、“隨機應變”。《莊子•齊物論》:“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5.證實:“應驗”。《水滸傳•第三十九回》:“這四句謠言已都應了。”《紅樓夢•第四十九回》:“怪道昨兒晚上燈花爆了又爆,結了又結,原來應到今日。”6.適合:“得心應手”。《易經•恆卦•彖曰》:“巽而動,剛柔皆應。”《老殘遊記•第七回》:“其實,只要四五個應手的人,已經足用了。”7.接受。《管子.小匡》:“應公之賜,殺之黃泉,死且不朽。”8.姓。如明代有應元徵。
“大蒜效應”的相关词语
* 大蒜效應的读音是:dà suàn xiào yìng,近义词,组词,造句等解释。大蒜效應的意思:辞典解释大蒜效应 dà suàn xiào yìng 国内大蒜货源有时供不应求,市场价格往往于短时间内暴涨。引指物品供不应求,导致价格飙涨的现象。
辞典解释
大蒜效应 dà suàn xiào yìng ㄉㄚˋ ㄙㄨㄢˋ ㄒㄧㄠˋ ㄧㄥˋ国内大蒜货源有时供不应求,市场价格往往于短时间内暴涨。引指物品供不应求,导致价格飙涨的现象。
【大】:[dà]1.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3.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5.年长,排行第一:老大。6.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7.时间更远: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dài]1.〔大夫〕医生(“夫”读轻声)。2.〔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tài]1.古同“太”。2.古同“泰”。
【蒜】:1.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带紫,叶子和花轴嫩时可做蔬菜。地下鳞茎味道辣,有刺激性气味,可以做调味品,也可入药。2.这种植物的鳞茎。‖也叫大蒜。
【效】:1.效果;功用:功效。成效。无效。见效。2.姓。3.仿效:效法。上行下效。4.为别人或集团献出(力量或生命):效力。效劳。效命。
【應】:[yīng]1.當、該。《詩經•周頌•賚》:“文王既勤止,我應受之。”《南史•卷三十六•江夷傳》:“人所應有盡有,所應無盡無者,其江智深乎?”2.或是、想來是,表示推測的意思。南朝陳•徐陵《走筆戲書應令詩》:“秋來應瘦盡,偏自著腰身。”唐•杜甫《贈花卿詩》:“此曲祇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yìng]1.回答。《後漢書•卷十四•宗室四王三侯傳.齊武王縯傳》:“伯升笑而不應。”《水滸傳.第六回》:“由洒家叫喚,沒一個應。”2.允許、承諾。《樂府詩集•卷七十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以我應他人,君還何所望。”《紅樓夢•第九十六回》:“說是要救寶玉的命,諸事將就,自然應的。”3.附和:“裡應外合”、“同聲相應”。《史記•卷四十八•陳涉世家》:“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4.對付:“應世”、“隨機應變”。《莊子•齊物論》:“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5.證實:“應驗”。《水滸傳•第三十九回》:“這四句謠言已都應了。”《紅樓夢•第四十九回》:“怪道昨兒晚上燈花爆了又爆,結了又結,原來應到今日。”6.適合:“得心應手”。《易經•恆卦•彖曰》:“巽而動,剛柔皆應。”《老殘遊記•第七回》:“其實,只要四五個應手的人,已經足用了。”7.接受。《管子.小匡》:“應公之賜,殺之黃泉,死且不朽。”8.姓。如明代有應元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