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的读音 八旗的意思
- 八
- 旗
“八旗”的读音
- 拼音读音:
- [bā qí]
- 汉字注音:
- ㄅㄚ ㄑㄧˊ
- 简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是
“八旗”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八旗 bāqí
[the “Eight Banner” of the Man nationality in the Qing Dynasty] 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制度,以旗为号,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后又增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人的后代称八旗子弟,后多借指倚仗祖上有功于国而自己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
辞典解释
八旗 bā qí ㄅㄚ ㄑㄧˊ 满清时户口的编制,以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来区别,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三类。
清.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八旗都统》:「八旗次序,以镶黄、正黄、正白为上三旗,其余为下五旗。行军或行猎,则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为左翼,余为右翼。」
英语 Eight Banners, military organization of Manchu later Jin dynasty 後金|后金[Hou4 Jin1] from c. 1600, subsequently of the Qing dynasty
法语 Huit Bannières
网络解释
八旗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努尔哈赤遂于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至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先编一汉军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清入关伊始,为加强军事防御,分别令八旗兵在京师与各地驻防,直至18世纪中叶,八旗营区终于系统地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的驻扎。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甚至出现“生计”问题。
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
“八旗”的单字解释
【八】:1.七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姓。
【旗】:1.旗子:国旗。红旗。挂旗。2.指八旗:汉军旗。3.属于八旗的,特指属于满族的:旗人。旗袍。4.八旗兵驻屯的地方,现在地名沿用:正黄旗。5.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县。6.姓。
“八旗”的相关词语
“八旗”造句
晚清八旗子弟的不务正业,寻花问柳,表明清朝已经走向下坡路了。
我们虽然是高干子女,但是决不做玩物丧志的“八旗子弟”。
清王朝覆灭后,八旗贵族断了皇粮,不少只会吃喝嫖赌、百无一能的纨绔子弟沦为乞丐。
满族八旗与汉军八旗朝夕相处,满汉之间早已相互影响。
我们虽然是高干子女,但是决不作玩物丧志的“八旗子弟”。
本文运用八旗谱牒资料,对萨满教与祭祀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
第一个重大的改变就是在中国北方建立了满州的八旗制度。
子弟书因为创作者、表演者、欣赏者都是八旗子弟而得名。
清代黑龙江汉军旗人的利益争夺反映了八旗制度对汉人的深刻影响。
这种组织历久不衰,保存至今,与满族八旗制度有直接关系。
* 八旗的读音是:bā qí,近义词,组词,造句等解释。八旗的意思:八旗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努尔哈赤遂于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至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先编一汉军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清入关伊始,为加强军事防御,分别令八旗兵在京师与各地驻防,直至18世纪中叶,八旗营区终于系统地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的驻扎。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甚至出现“生计”问题。 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
基本解释
八旗 bāqí
[the “Eight Banner” of the Man nationality in the Qing Dynasty] 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制度,以旗为号,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后又增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人的后代称八旗子弟,后多借指倚仗祖上有功于国而自己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
辞典解释
八旗 bā qí ㄅㄚ ㄑㄧˊ满清时户口的编制,以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来区别,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三类。
清.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八旗都统》:「八旗次序,以镶黄、正黄、正白为上三旗,其余为下五旗。行军或行猎,则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为左翼,余为右翼。」
英语 Eight Banners, military organization of Manchu later Jin dynasty 後金|后金[Hou4 Jin1] from c. 1600, subsequently of the Qing dynasty
法语 Huit Bannières
八旗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努尔哈赤遂于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至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先编一汉军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清入关伊始,为加强军事防御,分别令八旗兵在京师与各地驻防,直至18世纪中叶,八旗营区终于系统地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的驻扎。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甚至出现“生计”问题。
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
晚清八旗子弟的不务正业,寻花问柳,表明清朝已经走向下坡路了。
我们虽然是高干子女,但是决不做玩物丧志的“八旗子弟”。
清王朝覆灭后,八旗贵族断了皇粮,不少只会吃喝嫖赌、百无一能的纨绔子弟沦为乞丐。
满族八旗与汉军八旗朝夕相处,满汉之间早已相互影响。
我们虽然是高干子女,但是决不作玩物丧志的“八旗子弟”。
本文运用八旗谱牒资料,对萨满教与祭祀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
第一个重大的改变就是在中国北方建立了满州的八旗制度。
子弟书因为创作者、表演者、欣赏者都是八旗子弟而得名。
清代黑龙江汉军旗人的利益争夺反映了八旗制度对汉人的深刻影响。
这种组织历久不衰,保存至今,与满族八旗制度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