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地煞的读音 七十二地煞的意思
七十二地煞 七十二地煞是指道教称北斗丛星中有七十二个地煞星。 《水浒传》中,因以附会梁山泊中的七十二个头领,此情节在开头首引有介绍。而这个词以为天地阴阳五行之成数。亦用以表示数量多。 星相家又所称主凶杀之星。
- 七
- 十
- 二
- 地
- 煞
“七十二地煞”的读音
- 拼音读音:
- [qī shí èr dì shà]
- 汉字注音:
- ㄑㄧ ㄕˊ ㄦˋ ㄉㄧˋ ㄕㄚˋ
- 简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七十二地煞”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道教称北斗丛星中有七十二个地煞星,《水浒传》因以附会梁山泊中的七十二个头领。辞典解释
七十二地煞 qī shí èr dì shà ㄑㄧ ㄕˊ ㄦˋ ㄉㄧˋ ㄕㄚˋ 道教谓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元末明初施耐庵以此附会为小说水浒传里梁山泊的大小头领,共一○八人。《水浒传.第二回》:「此殿内镇锁著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伯单八个魔君在里面。」后用来比喻凶恶难惹的人物。如:「他是来自七十二地煞的人物,别惹他!」
网络解释
七十二地煞
七十二地煞是指道教称北斗丛星中有七十二个地煞星。
《水浒传》中,因以附会梁山泊中的七十二个头领,此情节在开头首引有介绍。而这个词以为天地阴阳五行之成数。亦用以表示数量多。
星相家又所称主凶杀之星。
“七十二地煞”的单字解释
【七】:1.六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直到第四十九天为止,共分七个“七”。3.姓。
【十】:1.九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达到顶点:十足。十分。十成的把握。3.姓。
【二】:1.数目。一加一的和。2.序数:一穷二白。3.两样:不二价。
【地】:[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8.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9.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10.底子:质地。[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煞】:[shà]1.副词。极;很:煞费苦心。2.迷信指凶神:凶神恶煞。[shā]1.收束:煞尾。煞账。2.勒紧:煞行李。把腰带煞一煞。3.同“杀”。4.同“刹(shā)”。
“七十二地煞”的相关词语
* 七十二地煞的读音是:qī shí èr dì shà,近义词,组词,造句等解释。七十二地煞的意思:七十二地煞 七十二地煞是指道教称北斗丛星中有七十二个地煞星。 《水浒传》中,因以附会梁山泊中的七十二个头领,此情节在开头首引有介绍。而这个词以为天地阴阳五行之成数。亦用以表示数量多。 星相家又所称主凶杀之星。
基本解释
道教称北斗丛星中有七十二个地煞星,《水浒传》因以附会梁山泊中的七十二个头领。辞典解释
七十二地煞 qī shí èr dì shà ㄑㄧ ㄕˊ ㄦˋ ㄉㄧˋ ㄕㄚˋ道教谓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元末明初施耐庵以此附会为小说水浒传里梁山泊的大小头领,共一○八人。《水浒传.第二回》:「此殿内镇锁著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伯单八个魔君在里面。」后用来比喻凶恶难惹的人物。如:「他是来自七十二地煞的人物,别惹他!」
七十二地煞
七十二地煞是指道教称北斗丛星中有七十二个地煞星。《水浒传》中,因以附会梁山泊中的七十二个头领,此情节在开头首引有介绍。而这个词以为天地阴阳五行之成数。亦用以表示数量多。
星相家又所称主凶杀之星。
【七】:1.六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直到第四十九天为止,共分七个“七”。3.姓。
【十】:1.九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达到顶点:十足。十分。十成的把握。3.姓。
【二】:1.数目。一加一的和。2.序数:一穷二白。3.两样:不二价。
【地】:[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8.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9.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10.底子:质地。[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煞】:[shà]1.副词。极;很:煞费苦心。2.迷信指凶神:凶神恶煞。[shā]1.收束:煞尾。煞账。2.勒紧:煞行李。把腰带煞一煞。3.同“杀”。4.同“刹(sh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