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偏之論的读音 一偏之論的意思

【解释】偏于一面的议论。【出处】宋·朱熹《答沈叔晦书》:“前日务为学而不观书,此固一偏之论。”【示例】陛下厉志复仇,足以对天命;笃于仁爱,足以结民心;而又仁明,足以照临群臣~:此百代之英主也。 ◎《宋史·儒林传六·陈亮》
  • piān
  • zhī
  • lùn

“一偏之論”的读音

拼音读音
[yī piān zhī lùn]
汉字注音:
ㄧ ㄆㄧㄢ ㄓ ㄌㄨㄣˋ
简繁字形:
一偏之论
是否常用:

“一偏之論”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偏于一面的议论。

网络解释

【解释】偏于一面的议论。

【出处】宋·朱熹《答沈叔晦书》:“前日务为学而不观书,此固一偏之论。”

【示例】陛下厉志复仇,足以对天命;笃于仁爱,足以结民心;而又仁明,足以照临群臣~:此百代之英主也。 ◎《宋史·儒林传六·陈亮》

“一偏之論”的单字解释

】: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1.不正;倾斜(跟“正”相对):偏锋。太阳偏西了。2.仅注重一方面或对人对事不公正:偏重。偏爱。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偏于基础理论的研究。3.辅助的;不占主要地位的:偏将。偏师。4.与某个标准相比有差距:体温偏高。工资偏低。收入中等偏上。5.客套话,表示先用或已用过茶饭等(多接用“了”字):我偏过了,您请用吧。6.姓。7.偏偏:不让我去我偏去。庄稼正需要雨水的时候,可天偏不下雨。
】: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lùn]1.議論;分析和說明事理。2.衡量;評定。3.編次。4.研究。5.調查。6.推知。7.問,考慮。8.定罪。9.論告;彈劾。10.謂按照某種單位或類別等。11.敘說;說。12.言論;輿論。13.主張;學說;觀點。14.相貌。15.憑藉;倚仗。16.古代的一種氣球。是游戲、運動用具。17.文體的一種。即議論文。18.泛指文章。19.佛教解釋經義、論辯法相的書籍。梵名阿毗達摩,意為“對法”。同經、律合稱“三藏”。20.吐蕃大臣的稱號。又稱論逋。例由貴族擔任。後西藏仍沿用此稱。\\v。21.姓。[lún]1.《論語》的簡稱。2.用在大數目前,表示約數。3.同“”。選擇;選拔。4.同“”。用力揮動。5.同“”。事物的條理、秩序。6.同“”。類。7.同“”。道理。

“一偏之論”的相关词语

* 一偏之論的读音是:yī piān zhī lùn,近义词,组词,造句等解释。一偏之論的意思:【解释】偏于一面的议论。【出处】宋·朱熹《答沈叔晦书》:“前日务为学而不观书,此固一偏之论。”【示例】陛下厉志复仇,足以对天命;笃于仁爱,足以结民心;而又仁明,足以照临群臣~:此百代之英主也。 ◎《宋史·儒林传六·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