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秋芳有关的诗句(怎样赏析诗句多少秋芳入贵家?独余)

1.怎样赏析诗句多少秋芳入贵家?独余

“多少秋芳入贵家,独余篱落几寒葩”见清·赵翼《野菊》。

秋芳:秋花。篱落:篱笆。

葩:花,此指野菊。这两句大意是:许多秋花都进人了富贵人家,独独剩下几朵野菊花迎着寒风开放在篱笆下。

这首诗全文是:“~。对君莫讶相怜甚,同是无人赏鉴花。”

作者对野菊说:请你不要惊讶我为什么如此同情你的处境,因为我们同样无人鉴赏,同样遭到人们的冷遇。这是作者在考取内阁中书之前写的,当时他会试落选,生活艰难,受人冷落,于是以野菊自况,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可用于写野菊和秋天开放的其他野花,也可比拟饱受冷遇、生不逢时的人。

跟秋有关的诗句,与芳有关的诗句,关于秋有关的诗句

2.诗歌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这首五言古诗的题目是《春思》,一望而知,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内心世界的诗篇。

按照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达习惯,大凡提到"春"字,一般都是语义双关的,其一,当然是指大自然的春天,其二,又可比喻男女之间的情爱。古时闺中女子每当春光明媚之际,其所思所想,自然是非出门在外的夫君莫属了。

唐代诗人中有不少是善写思妇诗的行家里手,而有关少妇思春这一题材也真的留下了不少传神之作。如有"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就形象而细腻地再现了一位原来无愁的"闺中少妇",因为日子过得无忧无虑,所以就把自己仔细地打扮了一番,登上高高的翠楼,去观赏外面的大好春光。谁知,这一看不打紧,烂漫的春光却勾起了内心深处的"春思":后悔自己当初一个劲儿地鼓动丈夫到边关去建功立业,到头来,却辜负了这大好的"春光",虚度了"青春"。

不过,由于《闺怨》是用当时最流行的七绝形式创作的,因而呈现出一种比较表层的世俗的审美情感和趋向,也就是说流于通俗,而李白的这首《春思》,虽然属于同一题材,但因为体裁不同,是用五言古诗写的,所以在感情的抒发上,更加显得曲折委婉,一唱三叹。《闺怨》一看就是一首典型的唐诗,甚至毫无疑义是盛唐之作,而《春思》却给人以一种既古朴又隽秀的美感享受。

清朝乾隆皇帝对这首诗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古意却带秀色,体近齐梁。"意思是说,从格调来说,与南朝齐梁间的民歌极为相似,但在表情达意上却更多了几分含蓄与蕴藉,这种与《诗经》颇为相似的风格就是所谓的"古意"了。

不过,在修辞上还是非常讲究的,运用了不同的对偶句式,开头是一般的工整的对法,"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紧接着便精心构造了一联颇见功力的"流水对","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这种艺术上的考究与锤炼,就是乾隆皇帝所肯定的"秀色"了。

比兴开篇,意乱神迷。由于全诗篇幅相当短小,一共只有六句,所以一字一句都要精心安排,容不得随心与率意。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如果不仔细体会,没准认为这个开头平平,不过如此。

因为从手法来说,这是赋、比、兴中的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由眼前景物入手,引起后文相思,这从《诗经》开始就一直是民歌中最常见的开篇方法。

而且在修辞上,也是一般对偶,即最稳妥的形式,分别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如"燕草"对"秦桑","碧丝"对"绿枝"。

不过,这种不起眼的寻常中却暗藏了极丰富的内涵。就像这篇小文的标题一样,给人的感觉是"意乱神迷,只因春色撩人"呀。

燕地,是我们今天的山西、河北的北部,秦地,指现在的陕西关中地区,两地相距甚远,一个人不可能同时看到这两处不同的春色。略一思考,读者就不难明白,诗中"春思"如潮的妇人肯定是身处春意盎然的秦地,而所思的征人当然是在春寒仍在的燕北了。

燕北塞外,天气寒冷,当春草终于长出细如发丝的绿芽时,远在秦地家中的思妇,却早已经置身于枝条低垂的桑树林中了。 思妇住在秦中,眼前所见的是枝叶蘩茂的桑林,心中所念的却是燕北春寒料峭中刚刚发芽的小草,其实她根本没有心思欣赏身边的春光,因为她已经被春光撩起了"春思",惦记起远在燕地行役、久久不归的丈夫。

这首诗的"兴"的寓意其实是藏而不露的。从字面上看,明明是说,由于气候不同,所以秦地与燕北的春天在时间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而"春"的另一层意思是指男女之间的爱恋,也就是在古时诗文中经常出现的"怀春"之意,那么,当燕北的丈夫在开始感到离家已经很长时间、刚刚开始想要回家的时候,家中的妻子早就在一天到晚掰着手指头过日子,急切地盼望着丈夫的归来了。

"秦桑低绿枝"是不是还有着更为内在的含义呢?因为每每提起"秦桑",总会让人想起那首著名的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命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陌上桑》中的"秦氏楼","善蚕桑","采桑城南隅"与这首《春思》中的"秦桑低绿枝",之间或许不完全是毫无关系的偶然巧合吧。

李白大概在向人们暗示,《春思》中的女主人公也和"罗敷"那样,是一位既美艳无双又坚贞机智的品貌双绝的良家女子吧。 作为一首有齐梁风格的小诗,李白还运用了当时南朝民歌最常见的"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以"丝"谐"思",用"枝"谐"知",不但使全诗在整体面貌上更像一首南朝民歌,而且为下文的"怀归"和"断肠"等情思前后关联,互相呼应,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诗歌的韵律美与含蓄美,可谓一箭双雕,坐收事半功倍之效。

卿卿我我,直抒胸臆。诗歌的三四两句,是直承开头的"兴"的思路而来的,所以仍然是一句两到,双方下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当得知丈夫在春风姗姗来迟地吹到燕北之地,终于开始盘算起归程之际,妻子非但没有感到宽慰与欣喜,反而觉得伤心欲。

诗句

3.燕草如碧丝,秦桑绿枝,当君怀归时,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

李白《春思》赏析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赏析一】 李白这首五言古诗的题目是《春思》,一望而知,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内心世界的诗篇。

按照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达习惯,大凡提到"春"字,一般都是语义双关的,其一,当然是指大自然的春天,其二,又可比喻男女之间的情爱。古时闺中女子每当春光明媚之际,其所思所想,自然是非出门在外的夫君莫属了。

唐代诗人中有不少是善写思妇诗的行家里手,而有关少妇思春这一题材也真的留下了不少传神之作。如有"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就形象而细腻地再现了一位原来无愁的"闺中少妇",因为日子过得无忧无虑,所以就把自己仔细地打扮了一番,登上高高的翠楼,去观赏外面的大好春光。谁知,这一看不打紧,烂漫的春光却勾起了内心深处的"春思":后悔自己当初一个劲儿地鼓动丈夫到边关去建功立业,到头来,却辜负了这大好的"春光",虚度了"青春"。

不过,由于《闺怨》是用当时最流行的七绝形式创作的,因而呈现出一种比较表层的世俗的审美情感和趋向,也就是说流于通俗,而李白的这首《春思》,虽然属于同一题材,但因为体裁不同,是用五言古诗写的,所以在感情的抒发上,更加显得曲折委婉,一唱三叹。《闺怨》一看就是一首典型的唐诗,甚至毫无疑义是盛唐之作,而《春思》却给人以一种既古朴又隽秀的美感享受。

清朝乾隆皇帝对这首诗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古意却带秀色,体近齐梁。"意思是说,从格调来说,与南朝齐梁间的民歌极为相似,但在表情达意上却更多了几分含蓄与蕴藉,这种与《诗经》颇为相似的风格就是所谓的"古意"了。

不过,在修辞上还是非常讲究的,运用了不同的对偶句式,开头是一般的工整的对法,"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紧接着便精心构造了一联颇见功力的"流水对","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这种艺术上的考究与锤炼,就是乾隆皇帝所肯定的"秀色"了。

比兴开篇,意乱神迷。由于全诗篇幅相当短小,一共只有六句,所以一字一句都要精心安排,容不得随心与率意。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如果不仔细体会,没准认为这个开头平平,不过如此。

因为从手法来说,这是赋、比、兴中的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由眼前景物入手,引起后文相思,这从《诗经》开始就一直是民歌中最常见的开篇方法。

而且在修辞上,也是一般对偶,即最稳妥的形式,分别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如"燕草"对"秦桑","碧丝"对"绿枝"。

不过,这种不起眼的寻常中却暗藏了极丰富的内涵。就像这篇小文的标题一样,给人的感觉是"意乱神迷,只因春色撩人"呀。

燕地,是我们今天的山西、河北的北部,秦地,指现在的陕西关中地区,两地相距甚远,一个人不可能同时看到这两处不同的春色。略一思考,读者就不难明白,诗中"春思"如潮的妇人肯定是身处春意盎然的秦地,而所思的征人当然是在春寒仍在的燕北了。

燕北塞外,天气寒冷,当春草终于长出细如发丝的绿芽时,远在秦地家中的思妇,却早已经置身于枝条低垂的桑树林中了。 思妇住在秦中,眼前所见的是枝叶蘩茂的桑林,心中所念的却是燕北春寒料峭中刚刚发芽的小草,其实她根本没有心思欣赏身边的春光,因为她已经被春光撩起了"春思",惦记起远在燕地行役、久久不归的丈夫。

这首诗的"兴"的寓意其实是藏而不露的。从字面上看,明明是说,由于气候不同,所以秦地与燕北的春天在时间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而"春"的另一层意思是指男女之间的爱恋,也就是在古时诗文中经常出现的"怀春"之意,那么,当燕北的丈夫在开始感到离家已经很长时间、刚刚开始想要回家的时候,家中的妻子早就在一天到晚掰着手指头过日子,急切地盼望着丈夫的归来了。

"秦桑低绿枝"是不是还有着更为内在的含义呢?因为每每提起"秦桑",总会让人想起那首著名的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命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陌上桑》中的"秦氏楼","善蚕桑","采桑城南隅"与这首《春思》中的"秦桑低绿枝",之间或许不完全是毫无关系的偶然巧合吧。

李白大概在向人们暗示,《春思》中的女主人公也和"罗敷"那样,是一位既美艳无双又坚贞机智的品貌双绝的良家女子吧。 作为一首有齐梁风格的小诗,李白还运用了当时南朝民歌最常见的"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以"丝"谐"思",用"枝"谐"知",不但使全诗在整体面貌上更像一首南朝民歌,而且为下文的"怀归"和"断肠"等情思前后关联,互相呼应,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诗歌的韵律美与含蓄美,可谓一箭双雕,坐收事半功倍之效。

卿卿我我,直抒胸臆。诗歌的三四两句,是直承开头的"兴"的思路而来的,所以仍然是一句两到,双方下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当得知丈夫在春风姗姗来迟地吹到燕北之地,终于开始盘算起归程之际,妻子非。

4.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简析】燕,指今河北北部的辽宁一带,当年是戍边之地;秦,今陕西一带,系征夫们的家乡。作品将少妇的心态刻画得逼真细腻。

【注解】:

1、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

2、秦:今陕西,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3、罗帏:丝织的帘帐。

【韵译】:

燕塞春草,才嫩得象碧绿的小丝,

秦地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树枝。

郎君啊,当你在边境想家的日子,

正是我在家想你,肝肠寸断的时候。

多情的春风呵,我与你素不相识,

你为何闯入罗帏,搅乱我的情思?

【评析】:

这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诗以景寄情,委婉动人。

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描摹思妇的心理,《春思》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诗题“春思”之“春”,就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诗中的兴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从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平素与丈夫的恩爱相处和对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思归的念头。见春草而思归,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辞》语,浑成自然,不着痕迹。诗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了,这是一般的兴句所不易做到的。另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与“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与含蓄美。

三四两句直承兴句的理路而来,故仍从两地着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丈夫及春怀归,足慰离人愁肠。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该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对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元代萧士赟注李白集曾加以评述道:“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这一评述,揭示了兴句与所咏之词之间的微妙的关系。诗中看似于理不合之处,正是感情最为浓密所在。

旧时俗话说:“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可贵之处在于阔别而情愈深,迹疏而心不移。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萧士赟说:“末句比喻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正好被他一语道着。从艺术上说,这两句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无情的春风发话,又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特定环境中的思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正所以明志自警。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无理而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艺术特征。从李白的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各种复杂的感情。

5.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是啥意思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这首五言古诗的题目是《春思》,一望而知,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内心世界的诗篇。

按照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达习惯,大凡提到"春"字,一般都是语义双关的,其一,当然是指大自然的春天,其二,又可比喻男女之间的情爱。古时闺中女子每当春光明媚之际,其所思所想,自然是非出门在外的夫君莫属了。

唐代诗人中有不少是善写思妇诗的行家里手,而有关少妇思春这一题材也真的留下了不少传神之作。如有"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就形象而细腻地再现了一位原来无愁的"闺中少妇",因为日子过得无忧无虑,所以就把自己仔细地打扮了一番,登上高高的翠楼,去观赏外面的大好春光。谁知,这一看不打紧,烂漫的春光却勾起了内心深处的"春思":后悔自己当初一个劲儿地鼓动丈夫到边关去建功立业,到头来,却辜负了这大好的"春光",虚度了"青春"。

不过,由于《闺怨》是用当时最流行的七绝形式创作的,因而呈现出一种比较表层的世俗的审美情感和趋向,也就是说流于通俗,而李白的这首《春思》,虽然属于同一题材,但因为体裁不同,是用五言古诗写的,所以在感情的抒发上,更加显得曲折委婉,一唱三叹。《闺怨》一看就是一首典型的唐诗,甚至毫无疑义是盛唐之作,而《春思》却给人以一种既古朴又隽秀的美感享受。

清朝乾隆皇帝对这首诗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古意却带秀色,体近齐梁。"意思是说,从格调来说,与南朝齐梁间的民歌极为相似,但在表情达意上却更多了几分含蓄与蕴藉,这种与《诗经》颇为相似的风格就是所谓的"古意"了。

不过,在修辞上还是非常讲究的,运用了不同的对偶句式,开头是一般的工整的对法,"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紧接着便精心构造了一联颇见功力的"流水对","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这种艺术上的考究与锤炼,就是乾隆皇帝所肯定的"秀色"了。

比兴开篇,意乱神迷。由于全诗篇幅相当短小,一共只有六句,所以一字一句都要精心安排,容不得随心与率意。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如果不仔细体会,没准认为这个开头平平,不过如此。

因为从手法来说,这是赋、比、兴中的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由眼前景物入手,引起后文相思,这从《诗经》开始就一直是民歌中最常见的开篇方法。

而且在修辞上,也是一般对偶,即最稳妥的形式,分别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如"燕草"对"秦桑","碧丝"对"绿枝"。

不过,这种不起眼的寻常中却暗藏了极丰富的内涵。就像这篇小文的标题一样,给人的感觉是"意乱神迷,只因春色撩人"呀。

燕地,是我们今天的山西、河北的北部,秦地,指现在的陕西关中地区,两地相距甚远,一个人不可能同时看到这两处不同的春色。略一思考,读者就不难明白,诗中"春思"如潮的妇人肯定是身处春意盎然的秦地,而所思的征人当然是在春寒仍在的燕北了。

燕北塞外,天气寒冷,当春草终于长出细如发丝的绿芽时,远在秦地家中的思妇,却早已经置身于枝条低垂的桑树林中了。 思妇住在秦中,眼前所见的是枝叶蘩茂的桑林,心中所念的却是燕北春寒料峭中刚刚发芽的小草,其实她根本没有心思欣赏身边的春光,因为她已经被春光撩起了"春思",惦记起远在燕地行役、久久不归的丈夫。

这首诗的"兴"的寓意其实是藏而不露的。从字面上看,明明是说,由于气候不同,所以秦地与燕北的春天在时间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而"春"的另一层意思是指男女之间的爱恋,也就是在古时诗文中经常出现的"怀春"之意,那么,当燕北的丈夫在开始感到离家已经很长时间、刚刚开始想要回家的时候,家中的妻子早就在一天到晚掰着手指头过日子,急切地盼望着丈夫的归来了。

"秦桑低绿枝"是不是还有着更为内在的含义呢?因为每每提起"秦桑",总会让人想起那首著名的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命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陌上桑》中的"秦氏楼","善蚕桑","采桑城南隅"与这首《春思》中的"秦桑低绿枝",之间或许不完全是毫无关系的偶然巧合吧。

李白大概在向人们暗示,《春思》中的女主人公也和"罗敷"那样,是一位既美艳无双又坚贞机智的品貌双绝的良家女子吧。 作为一首有齐梁风格的小诗,李白还运用了当时南朝民歌最常见的"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以"丝"谐"思",用"枝"谐"知",不但使全诗在整体面貌上更像一首南朝民歌,而且为下文的"怀归"和"断肠"等情思前后关联,互相呼应,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诗歌的韵律美与含蓄美,可谓一箭双雕,坐收事半功倍之效。

卿卿我我,直抒胸臆。诗歌的三四两句,是直承开头的"兴"的思路而来的,所以仍然是一句两到,双方下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当得知丈夫在春风姗姗来迟地吹到燕北之地,终于开始盘算起归程之际,妻子非但没有感到宽慰与欣喜,反而觉得伤心欲。

和秋芳有关的诗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