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鄂渚至乌江道中作》 刘长卿

唐代   刘长卿
沧洲不复恋鱼竿,白发那堪戴铁冠。
客路向南何处是,芦花千里雪漫漫。

作者简介(刘长卿)

刘长卿头像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奉使鄂渚至乌江道中作》刘长卿 翻译、赏析和诗意

奉使鄂渚至乌江道中作

沧洲不复恋鱼竿,
白发那堪戴铁冠。
客路向南何处是,
芦花千里雪漫漫。

中文译文:
奉使从鄂渚至乌江途中创作

沧洲不再沉迷于钓鱼竿,
白发何以还戴铁冠。
作为一位旅客,向南行去,不知道何处才是目的地,
途中芦花遍布,像漫天飞舞的雪花一般。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刘长卿旅途的心情和感受。诗人以“奉使”作为开头,说明自己是受命前往他地的。第一、二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无奈和悲叹,沧洲代表了曾经乐趣的地方,鱼竿象征着年青时的游乐习惯,而如今已经过去。

第三、四句描述了诗人作为旅客的孤寂和迷茫。诗人不知道旅途的终点在哪里,所以他提出了疑问。“白发那堪戴铁冠”表达了年老时的无助感,反映了诗人途中所经历的艰难和挫折。

最后两句给人一种寂寥和凄凉的感觉。芦花是秋季的景象,而雪则是冬季的象征,这种季节间的交叉使得诗人感到了一种无边的寒冷和孤独,也表达出他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展示了旅行者在陌生的环境中所经历的孤独、不安和迷茫。这首诗也反映出了唐代文人士大夫常常面临的“客途兴滞”和“官场无奈”的困境。

《奉使鄂渚至乌江道中作》刘长卿 拼音读音参考

fèng shǐ è zhǔ zhì wū jiāng dào zhōng zuò
奉使鄂渚至乌江道中作

cāng zhōu bù fù liàn yú gān, bái fà nà kān dài tiě guān.
沧洲不复恋鱼竿,白发那堪戴铁冠。
kè lù xiàng nán hé chǔ shì, lú huā qiān lǐ xuě màn màn.
客路向南何处是,芦花千里雪漫漫。

更多诗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