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迹》 罗隐

唐代   罗隐
遁迹知安住,沾襟欲奈何。
朝廷犹礼乐,郡邑忍干戈。
华马凭谁问,胡尘自此多。
因思汉明帝,中夜忆廉颇。

作者简介(罗隐)

罗隐头像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遁迹》罗隐 翻译、赏析和诗意

遁迹知安住,沾襟欲奈何。
朝廷犹礼乐,郡邑忍干戈。
华马凭谁问,胡尘自此多。
因思汉明帝,中夜忆廉颇。

中文译文:
远离尘嚣而隐居山野,我知道这是一种安逸的生活,但却又不甘心。朝廷还在举行盛大的礼乐仪式,各地却忍受战争之苦。华丽的马车是谁来乘坐,而胡人的飞尘却越来越多。因为想起汉武帝和廉颇,所以在午夜时分仍然无法入眠。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它描绘了一个隐士远离世俗的生活,并思念过去的盛世与英雄人物的情景。诗人首先表达了自己远离尘嚣而隐居山野的愿望,但又无法摆脱世俗的牵绊,对这种安逸的生活充满了矛盾和无奈之情。

接着,诗人将目光投向了朝廷与乡间的对比。朝廷还在举行着华丽的礼乐仪式,显示着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各地却不得不忍受战争带来的苦难。这种对比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公平和不平衡。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借华马与胡尘的对立形象,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华马象征着昔日的豪华和权势,而胡尘则代表着战乱和灾难。诗人对于胡尘越来越多的描述,暗示着国家安全和稳定面临的威胁与危险。

最后,诗人将思维转向了过去的盛世和英雄人物。他想起了汉武帝和廉颇,这两位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它们象征着雄才伟略和战功赫赫。诗人在午夜时分思考着这些历史人物,展示了他对于国家命运的思考和追寻。

整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社会对比、国家命运以及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道的忧虑和对过去的向往。诗人对于社会现状的无力感和渴望改变的心情,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这首诗深刻地展示了唐代社会的动荡和诗人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思考。

《遁迹》罗隐 拼音读音参考

dùn jī
遁迹

dùn jī zhī ān zhù, zhān jīn yù nài hé.
遁迹知安住,沾襟欲奈何。
cháo tíng yóu lǐ yuè, jùn yì rěn gān gē.
朝廷犹礼乐,郡邑忍干戈。
huá mǎ píng shuí wèn, hú chén zì cǐ duō.
华马凭谁问,胡尘自此多。
yīn sī hàn míng dì, zhōng yè yì lián pō.
因思汉明帝,中夜忆廉颇。

更多诗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