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严大夫之桂州》 张籍
莎城百越北,行路九疑南。
有地多生桂,无时不养蚕。
听歌疑似曲,风俗自相谙。
作者简介(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送严大夫之桂州》张籍 翻译、赏析和诗意
《送严大夫之桂州》是唐代张籍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旌旆过湘潭,幽奇得遍探。
莎城百越北,行路九疑南。
有地多生桂,无时不养蚕。
听歌疑似曲,风俗自相谙。
诗意:
这首诗词是张籍送别严大夫前往桂州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严大夫的旅途,表达了对他的祝福和思念之情。通过描绘旅途中的自然景观和地方特色,表达了桂州的美丽和独特之处,并展示了当地人民对桂州的热爱和生活习俗。
赏析:
这首诗词以唐代的辞章风格表达了作者对严大夫的送别之情。首句"旌旆过湘潭,幽奇得遍探"描写了严大夫所经过的湘潭地区景色幽美而奇异,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莎城百越北,行路九疑南"则描绘了行程中经过的地方,莎城是指桂州的别称,百越是指桂州地区的民族,九疑则指桂州境内的九座山峰,通过这两句表达了严大夫行程的长途和多样性。
接下来的两句"有地多生桂,无时不养蚕"重点描绘了桂州的特色,桂州以丰富的桂花资源而闻名,也是养蚕产丝的重要地区。这里通过桂花和蚕丝的象征,表达了桂州富饶的土地和勤劳的人民。
最后两句"听歌疑似曲,风俗自相谙"则强调了桂州的风俗和文化。桂州的歌曲风格独特,听起来似曲非曲,表达了桂州人民独特的艺术才华和音乐文化。"风俗自相谙"则表达了桂州人民对自己风俗习惯的熟悉和传承。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旅途和地方特色,表达了对严大夫的送别之情,同时展示了桂州的美丽景色、丰饶土地和独特的风俗文化。
《送严大夫之桂州》张籍 拼音读音参考
sòng yán dài fū zhī guì zhōu
送严大夫之桂州
jīng pèi guò xiāng tán, yōu qí dé biàn tàn.
旌旆过湘潭,幽奇得遍探。
shā chéng bǎi yuè běi, xíng lù jiǔ yí nán.
莎城百越北,行路九疑南。
yǒu dì duō shēng guì, wú shí bù yǎng cán.
有地多生桂,无时不养蚕。
tīng gē yí sì qū, fēng sú zì xiāng ān.
听歌疑似曲,风俗自相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