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逃行》 张籍

唐代   张籍
洛阳城头火曈曈,乱兵烧我天子宫。
宫城南面有深山,尽将老幼藏其间。
重岩为屋橡为食,丁男夜行候消息。
闻道官军犹掠人,旧里如今归未得。
董逃行,汉家几时重太平。

作者简介(张籍)

张籍头像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董逃行》张籍 翻译、赏析和诗意

《董逃行》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洛阳城头火曈曈,
乱兵烧我天子宫。
宫城南面有深山,
尽将老幼藏其间。
重岩为屋橡为食,
丁男夜行候消息。
闻道官军犹掠人,
旧里如今归未得。
董逃行,汉家几时重太平。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时期洛阳城的一幕,城头火光冲天,乱兵焚烧着皇宫。皇宫南面有一片深山,人们将老弱妇孺藏匿其中。他们以岩石为屋,以橡树果实为食,百姓夜间行动,等待消息的传来。他们听说官军仍然在掠夺百姓,曾经熟悉的家园如今仍未能回归。诗的最后一句是诗人的忧虑之情,他问道:董(姓)逃亡何时才能重现太平盛世?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时期洛阳城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洛阳城头的火光和乱兵的破坏象征着战乱和社会动荡。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只能把老弱妇孺藏匿于深山之中,用简陋的岩石作为居所,依赖橡树果实维持生活。诗中的丁男代表了普通百姓,他们在黑夜中行动,等待着消息的传来,希望得知官军的行动,以及自己能否回到曾经的家园。

整首诗以洛阳城的动荡为背景,通过描写人民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担忧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董逃行是诗人的虚构人物,他代表了被战乱逼迫的百姓,他的逃亡象征着人们对和平和稳定的渴望。诗人通过这个形象提出了一个问题:汉家(指中华民族)何时才能再次迎来太平盛世?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战乱中人民的艰难处境,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它以平易近人的形式展现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同时又传达了诗人对人民命运的关切和对社会稳定的渴望,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和社会批判意味。

《董逃行》张籍 拼音读音参考

dǒng táo xíng
董逃行

luò yáng chéng tóu huǒ tóng tóng, luàn bīng shāo wǒ tiān zǐ gōng.
洛阳城头火曈曈,乱兵烧我天子宫。
gōng chéng nán miàn yǒu shēn shān,
宫城南面有深山,
jǐn jiāng lǎo yòu cáng qí jiān.
尽将老幼藏其间。
zhòng yán wèi wū xiàng wèi shí, dīng nán yè xíng hòu xiāo xī.
重岩为屋橡为食,丁男夜行候消息。
wén dào guān jūn yóu lüè rén, jiù lǐ rú jīn guī wèi dé.
闻道官军犹掠人,旧里如今归未得。
dǒng táo xíng,
董逃行,
hàn jiā jǐ shí zhòng tài píng.
汉家几时重太平。

更多诗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