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 陈师道
地势倾崖口,风涛啮石根。
平林霜著色,沙岸水留痕。
剩寄还乡泣,难招去国魂。
作者简介(陈师道)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野望》陈师道 翻译、赏析和诗意
《野望》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作品。下面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山开两岸柳,
水遶数家村。
地势倾崖口,
风涛啮石根。
平林霜著色,
沙岸水留痕。
剩寄还乡泣,
难招去国魂。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山水之间的壮丽景色,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之情。山岭中间开着两岸垂柳,水流绕着几个村庄。地势如同倾斜的崖口,风浪啮咬着石头的根部。平坦的林地上已经有了霜的颜色,沙岸上留下了水的痕迹。诗人感慨自己只能剩下一些思乡之泪,难以召回曾经的国家精神。
赏析:
《野望》是一首景物抒怀之作,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家乡和国家的思念之情。诗中的山水景色生动而壮丽,山岭开阔,柳树垂丝,水流环绕着村庄,展现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乡村画面。然而,地势倾斜的崖口和风浪啮咬石根的描写,暗示了自然界的力量和荒凉之感,与诗人内心的忧虑相呼应。
诗人以平林霜著色、沙岸水留痕的景象,表现了秋天的到来,也暗示着岁月的流逝和无法挽回的事物。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国家的思念之情,他只能剩下一些泪水,无法招回曾经的国家精神。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和国家的深深眷恋之情。诗人以景写情,以景映情,将自己对家乡和国家的思念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相结合,使诗歌更加生动而富有情感。通过欣赏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凉和对家国的关切,同时也能领略到自然景色的美妙和变幻。
《野望》陈师道 拼音读音参考
yě wàng
野望
shān kāi liǎng àn liǔ, shuǐ rào shù jiā cūn.
山开两岸柳,水遶数家村。
dì shì qīng yá kǒu, fēng tāo niè shí gēn.
地势倾崖口,风涛啮石根。
píng lín shuāng zhe sè, shā àn shuǐ liú hén.
平林霜著色,沙岸水留痕。
shèng jì huán xiāng qì, nán zhāo qù guó hún.
剩寄还乡泣,难招去国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