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闽关(二首)》 刘基

明代   刘基
建溪激箭向南流,石齿如锋斗客舟。
篙子踏歌浑不畏,行人遥望替生愁。

作者简介(刘基)

刘基头像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过闽关(二首)》刘基 翻译、赏析和诗意

《过闽关(二首)》是明代诗人刘基创作的诗词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经过闽关的情景,以独特的意象和形象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和感受。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过闽关(二首)

建溪激箭向南流,
石齿如锋斗客舟。
篙子踏歌浑不畏,
行人遥望替生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建溪为背景,通过描写溪水的奔流和石齿的形态,表达了作者对行舟者的敬佩和自己的思考。首两句“建溪激箭向南流,石齿如锋斗客舟”,通过将溪水比喻为箭和石齿比喻为锋利的刀剑,展示了溪水的湍急和石齿的险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行舟者在激流中的艰险和挑战。这种比喻和形象的运用,使得诗句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和冲击力。

接下来的两句“篙子踏歌浑不畏,行人遥望替生愁”,表达了作者对行舟者的钦佩和自己内心的感叹。篙子是行舟者用来撑船的工具,而作者将篙子比作踏歌的乐器,强调行舟者的从容和勇敢。行人远远望去,替行舟者担忧,也凸显了行舟者所面临的艰险和危险。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和对人性的思考。作者通过对建溪的描绘,把自然景观与人的行动相结合,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诗中的景物描写充满了力量和动感,表现了作者对奔流的溪水和险峻的石齿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行舟者勇敢精神的赞赏。与此同时,作者通过行人远望的视角,表达了对行舟者所承受的压力和困难的同情之情,传达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行舟者和人性的理解和思考。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和比喻,使诗句充满了力量和感染力。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过闽关(二首)》刘基 拼音读音参考

guò mǐn guān èr shǒu
过闽关(二首)

jiàn xī jī jiàn xiàng nán liú, shí chǐ rú fēng dòu kè zhōu.
建溪激箭向南流,石齿如锋斗客舟。
gāo zǐ tà gē hún bù wèi, xíng rén yáo wàng tì shēng chóu.
篙子踏歌浑不畏,行人遥望替生愁。

更多诗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