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系御史狱赋狱中榆槐竹》 苏辙

宋代   苏辙
曲如山下藤,脆若溪上苇。
春风一张王,秋霜死则已。
胡为南涧中,辛勤种柏子。
上枝挠云霓,下根绞石齿。
伐之为梁栋,岁月良晚矣。
白首阅时人,君看柱下史。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头像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次韵子瞻系御史狱赋狱中榆槐竹》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次韵子瞻系御史狱赋狱中榆槐竹·柏》
朝代:宋代
作者:苏辙

曲如山下藤,脆若溪上苇。
春风一张王,秋霜死则已。
胡为南涧中,辛勤种柏子。
上枝挠云霓,下根绞石齿。
伐之为梁栋,岁月良晚矣。
白首阅时人,君看柱下史。

中文译文:
柏树曲如山下的藤蔓,但它的枝干却脆弱如同溪水中的芦苇。
春风吹来,它会展开生机,而秋霜降临时,它也会凋零。
为什么要在南涧中辛勤地种植柏树呢?
它的上枝扰动着云霓,下根缠绕着坚硬的石齿。
将它砍伐用来做梁柱,岁月已经渐渐晚了。
白发之下,阅读着时代的人们,君可看到作为历史见证的榆槐竹柱吗?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柏树为主题,表达了柏树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作者通过描写柏树的形态和特点,借以抒发自己对生命和历史的思考。

首先,诗中描述了柏树的特点。作者以山下的藤蔓和溪水中的芦苇作比,将柏树的曲线和枝干的脆弱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这种对比使得读者对柏树的形态有了直观的感受,也为后文的赋意奠定了基础。

接着,诗人以春风和秋霜来表达柏树的生命状态。春风吹来时,柏树会展开生机,而秋霜到来时,柏树则会凋零。这种生命的起伏变化,象征着人生的兴衰和时光的流转。无论是柏树还是人,都要面对生命的起伏和不可避免的死亡。

然后,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胡为南涧中,辛勤种柏子。”作者质疑在南涧这个地方为什么要辛勤地种植柏树。这里的南涧可能指的是具体的地名,也可以理解为人世间的某个边缘地带。无论是在何处,种植柏树都需要辛勤的努力和耐心等待。

最后,诗人通过描述柏树的用途,表达了对岁月流转和历史变迁的思考。柏树的上枝挠云霓,下根绞石齿,意味着它的生命力和坚固性。然而,当它被砍伐用来做梁柱时,也意味着岁月已经渐渐晚了。白发之下,阅读着时代的人们,君可看到作为历史见证的榆槐竹柱吗?这里,作者以白发的形态暗示了年老的自己,通过阅读时代的人们在柏树上留下的历史见证,反思了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同时,他也呼应了诗题中的“狱中榆槐竹”,将自己置身于困境之中,借柏树的形象寄托了自身的心境和情感。

整首诗以柏树为象征,通过描绘柏树的形态、表达其生命力和坚韧的品质,寄托了对生命和历史的思考。作者通过柏树的比喻,表达了人生的起伏和不可避免的死亡,以及岁月流转和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中的柏树也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着历史的见证和人生的坚韧。整首诗意深远,给人以思索和启发。

《次韵子瞻系御史狱赋狱中榆槐竹》苏辙 拼音读音参考

cì yùn zi zhān xì yù shǐ yù fù yù zhōng yú huái zhú
次韵子瞻系御史狱赋狱中榆槐竹

qū rú shān xià téng, cuì ruò xī shàng wěi.
曲如山下藤,脆若溪上苇。
chūn fēng yī zhāng wáng, qiū shuāng sǐ zé yǐ.
春风一张王,秋霜死则已。
hú wéi nán jiàn zhōng, xīn qín zhǒng bǎi zi.
胡为南涧中,辛勤种柏子。
shàng zhī náo yún ní, xià gēn jiǎo shí chǐ.
上枝挠云霓,下根绞石齿。
fá zhī wèi liáng dòng, suì yuè liáng wǎn yǐ.
伐之为梁栋,岁月良晚矣。
bái shǒu yuè shí rén, jūn kàn zhù xià shǐ.
白首阅时人,君看柱下史。

更多诗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