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 苏辙

宋代   苏辙
我行四方,稻麦黍稷。
果蔬蒲荷,百种咸植。
粪溉耘籽,乃後有穑。
尔独何为,开口而食。

作者简介(苏辙)

苏辙头像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我行四方,稻麦黍稷。
果蔬蒲荷,百种咸植。
粪溉耘籽,乃后有穑。
尔独何为,开口而食。

诗意:
这首诗词借鉴了陶渊明的农耕劝课,表达了对农民劳动的赞美和呼吁。诗人描述了广袤的田野,种植着丰富的农作物,包括稻谷、小麦、黍米和高粱等。果蔬和花草遍布其中,形成了百味繁多的植物群落。农民通过施肥、灌溉、耕种和播种的努力,最终获得了丰收的果实。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提出了一个反问,质问那些只会口头上吃饭而不劳动的人。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丰富多样的农田景象,展现了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通过对农田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农耕劳动的赞美和尊重。诗中所描述的农作物和植物的种类繁多,反映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丰饶的土地。农民通过精心的管理和努力,使这片土地变得肥沃,并获得了丰收的结果。

诗人在最后两句中使用反问的方式,直指那些只会依赖他人劳动而不愿意自己付出努力的人。他们只会口头上的赞美和享受,却不懂得为自己的生活努力奋斗。通过这样的质问,诗人呼吁人们应该珍惜劳动的价值,自力更生,勤劳致富。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农田景象和农民劳动的成果,表达了对农耕劳动的赞美和呼吁。它既展示了大自然的丰饶和农民的辛勤劳作,也批判了那些懒惰不劳动的人。这首诗词在简洁明了的语言中蕴含了深刻的社会寓意,具有一定的教育和启示作用。

《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苏辙 拼音读音参考

hé zi zhān cì yùn táo yuān míng quàn nóng shī
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

wǒ xíng sì fāng, dào mài shǔ jì.
我行四方,稻麦黍稷。
guǒ shū pú hé, bǎi zhǒng xián zhí.
果蔬蒲荷,百种咸植。
fèn gài yún zǐ, nǎi hòu yǒu sè.
粪溉耘籽,乃後有穑。
ěr dú hé wéi, kāi kǒu ér shí.
尔独何为,开口而食。

更多诗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