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口寄怀前太平守陈公度》 晁补之

宋代   晁补之
常爱东陵早拂衣,我行曾不叩荆扉。
凭君天柱峰头望,看我扁舟几日归。

作者简介(晁补之)

晁补之头像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皖口寄怀前太平守陈公度》晁补之 翻译、赏析和诗意

《皖口寄怀前太平守陈公度》是宋代晁补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常爱东陵早拂衣,
我行曾不叩荆扉。
凭君天柱峰头望,
看我扁舟几日归。

诗意:
这首诗词是晁补之寄给前任太平守陈公度的思念之作。诗人表达了自己常常在东陵早晨起身时,不必敲门就能离开的自由自在。他寄望着陈公度能站在天柱峰上远望,看着他的小船几天后归来。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期待。诗人表达了自己在东陵的自由自在和离别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期盼和渴望得到友人的关注和思念。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结合,诗人将自己的感受与友人的关系相结合,增强了诗词的情感共鸣。

诗中出现的“东陵”是指诗人所在的地方,可能是一个山区或乡村。诗人常爱在清晨起身时的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不必受到拘束和束缚。诗中的“荆扉”是指门扉,诗人在离开时不必敲门告别,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离别并不是突然的,而是经过沉思和决定的。

诗人希望陈公度能够站在天柱峰上远望,这里的“天柱峰”可能是陈公度所在的地方的地标或高地,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希望陈公度能够在高处眺望,观察诗人的离去和归来。通过这种期盼,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希望友人能够关注自己的归程。

整首诗词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思念和期待,展现了友情的珍贵和诗人的温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交织,诗词传达出一种深沉的离别之情和友情的牵挂。

《皖口寄怀前太平守陈公度》晁补之 拼音读音参考

wǎn kǒu jì huái qián tài píng shǒu chén gōng dù
皖口寄怀前太平守陈公度

cháng ài dōng líng zǎo fú yī, wǒ xíng céng bù kòu jīng fēi.
常爱东陵早拂衣,我行曾不叩荆扉。
píng jūn tiān zhù fēng tóu wàng, kàn wǒ piān zhōu jǐ rì guī.
凭君天柱峰头望,看我扁舟几日归。

更多诗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