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陵道上杂咏七首》 洪咨夔

宋代   洪咨夔
细草护沙连不断,疏风略雨散还收。
山田麦熟不归去,三百里江都是愁。

作者简介(洪咨夔)

洪咨夔头像

洪咨夔,(1176~1236),南宋诗人,汉族人。字舜俞,号平斋。於潜(今属浙江临安县)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如皋主簿,寻为饶州教授。作《大治赋》,受到楼钥赏识。著作有《春秋说》3卷、《西汉诏令揽钞》等。

《严陵道上杂咏七首》洪咨夔 翻译、赏析和诗意

《严陵道上杂咏七首》是宋代洪咨夔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细草护沙连不断,
疏风略雨散还收。
山田麦熟不归去,
三百里江都是愁。

译文:
细小的草丛保护着沙地,连绵不断,
疏疏的风吹散了雨水,又收回来。
山上的田野麦子已经成熟,但回家的心思却不肯离去,
三百里的江都充满了愁绪。

诗意解析:
这首诗以严陵道为背景,描绘了河道旁细草的生长、风雨的变幻和山田的丰收,同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迟疑之情。

首先,诗中的细草护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沙地上茂密的草丛,这些草丛像守卫者一样连绵不断地保护着沙地,起到了防止沙漠扩张的作用。这种景象表达了一种自然界中的秩序和生命的坚韧不拔。

其次,诗中的疏风略雨描绘了风雨交替的情景。疏疏的风吹散了雨水,又将雨水收回,形成了一种循环的气象现象。这里可以理解为风雨的变幻无常,同时也暗喻着人生的沧桑和不可预测性。

然后,诗人提到了山田麦熟,但却不愿离去的情景。这里的山田可以理解为农田或者故乡,麦子成熟意味着丰收,但诗人却不愿意离开,暗示了他内心的彷徨和迟疑。

最后,诗人以三百里江都作为结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这里的江都可以指代官府或者繁华的城市,三百里则代表了遥远的距离。诗人的愁绪可能来自于对离乡背井的忧虑和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具象的意象描绘了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通过对细草、风雨、山田和江都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无奈。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生的困惑和无常。

《严陵道上杂咏七首》洪咨夔 拼音读音参考

yán líng dào shàng zá yǒng qī shǒu
严陵道上杂咏七首

xì cǎo hù shā lián bù duàn, shū fēng lüè yǔ sàn hái shōu.
细草护沙连不断,疏风略雨散还收。
shān tián mài shú bù guī qù, sān bǎi lǐ jiāng dū shì chóu.
山田麦熟不归去,三百里江都是愁。

更多诗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