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 苏轼

宋代   苏轼
门前歌舞斗分朋,一室清风冷欲冰。
不把琉璃闲照佛,始知无尽本无灯。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头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是苏轼的一首诗词,它描绘了一个寂静无人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于超越物质世界的追求和对于内心宁静的向往。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门前歌舞斗分朋,
一室清风冷欲冰。
不把琉璃闲照佛,
始知无尽本无灯。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上元节时的场景,当时寺庙门前歌舞喧闹,人们争相分成不同的群体。然而,在诗人可久房的住处,却是一片宁静与幽静。房间里清风徐徐吹过,温度如冰。诗人观察到,这里的清净与宁静并不是因为有一盏灯火的存在,而是超越了物质世界,没有被琉璃灯照耀着的佛像,才真正意义上地体现了无尽与无灯的本质。

赏析:
这首诗词以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宁静与超凡境界的向往。上元节是一个喜庆热闹的节日,门前的歌舞声代表了世俗的喧嚣与纷扰。而在僧人可久房的住处,却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宁静景象,清风吹拂,让人感到凉爽,仿佛冰凉。这种对比通过场景的描绘,突出了内心宁静的重要性。

诗中的"琉璃闲照佛"是一种修行中的象征,灯火照耀着佛像,但诗人认为只有超越物质世界、超越琉璃灯的存在,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超凡境界。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于超越尘世的追求和对于内心纯净的向往。

整首诗词以简洁而精炼的语言,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通过对比的手法,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它不仅展示了苏轼的诗才,也反映了他对禅宗思想的倾慕和追求。这首诗词强调了内心的宁静和超越尘世的重要性,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苏轼 拼音读音参考

shàng yuán guò xiáng fú sēng kě jiǔ fáng, xiāo rán wú dēng huǒ
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

mén qián gē wǔ dòu fēn péng, yī shì qīng fēng lěng yù bīng.
门前歌舞斗分朋,一室清风冷欲冰。
bù bǎ liú lí xián zhào fú, shǐ zhī wú jìn běn wú dēng.
不把琉璃闲照佛,始知无尽本无灯。

更多诗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