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师好事无人见”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怜师好事无人见”全诗
怜师好事无人见,不把兰芽染褐衣。
更新时间:2024年分类:
作者简介(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题凿石山僧院》罗隐 翻译、赏析和诗意
题凿石山僧院
日夜潮声送是非,
一回登眺一忘机。
怜师好事无人见,
不把兰芽染褐衣。
译文:
在凿石山的僧院中题字
日夜潮声伴随着是非传来,
一次登上高处,便能忘却烦忧。
我敬重我的师父却无人知晓,
不要让美好的事物受到污染。
诗意:
这首诗通过对凿石山僧院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禅修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者将日夜潮声与世俗的是非相联系,意味着在僧院中可以远离纷扰,专注于修行,达到心灵的宁静。作者怜惜他的师父却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可,表达了内心的无奈和孤独。最后两句表达了对美好事物保持原样的渴望,希望不要让外界的诱惑和污染影响自己。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作者对僧院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世界的追求。通过对潮声、登眺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清净和宁静的向往,并将之与世俗的是非相对照,彰显了僧院生活的价值和重要性。作者对师父的敬重和孤独感的表达,让人感受到了他在修行道路上的困惑和挣扎。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纯洁和美好的追求,希望自己能够保持原始的心灵状态,不受外界的纷扰和诱惑。整首诗意境高远,意境明确,流露出诗人对禅宗思想的领悟和追求,具有深厚的禅意。
“怜师好事无人见”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tí záo shí shān sēng yuàn
题凿石山僧院
rì yè cháo shēng sòng shì fēi, yī huí dēng tiào yī wàng jī.
日夜潮声送是非,一回登眺一忘机。
lián shī hǎo shì wú rén jiàn, bù bǎ lán yá rǎn hè yī.
怜师好事无人见,不把兰芽染褐衣。
“怜师好事无人见”平仄韵脚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十五潸 (仄韵) 去声十七霰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