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断鬓发”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海风断鬓发”出自唐代李贺的《平城下》,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hǎi fēng duàn bìn fà,诗句平仄:仄平仄仄仄。

“海风断鬓发”全诗

《平城下》
饥寒平城下,夜夜守明月。
别剑无玉花,海风断鬓发
塞长连白空,遥见汉旗红。
青帐吹短笛,烟雾湿昼龙。
日晚在城上,依稀望城下。
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
借问筑城吏,去关几千里。
惟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

更新时间:2024年分类:

作者简介(李贺)

李贺头像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平城下》李贺 翻译、赏析和诗意

《平城下》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饥寒人们守夜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忧虑和对边塞生活的体悟。

诗词的中文译文:
饥寒平城下,夜夜守明月。
别剑无玉花,海风断鬓发。
塞长连白空,遥见汉旗红。
青帐吹短笛,烟雾湿昼龙。
日晚在城上,依稀望城下。
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
借问筑城吏,去关几千里。
惟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饥寒交迫的人们守夜时的景象。诗人把诗情融入到历史环境中,通过对平城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乱和边塞生活的忧虑和思考。

诗的开篇描绘了饥寒平城的景象,人们夜夜倚仗着明月守夜。诗中有别剑无玉花的句子,描写了战乱中人们匆忙离别的场景。海风断鬓发则表现了风霜边塞的生活艰辛。

接着诗人描绘了边塞的广袤,长城蜿蜒曲折,远远可以看见那红色的汉旗在飘扬。青帐吹短笛,烟雾湿昼龙,写出了军中的热闹和战争的气氛。

诗的最后部分,诗人站在城上依稀望城下,风吹起荒凉的蓬草,城中传来瘦马的嘶鸣。最后,诗人对筑城吏提问,这去关几千里,惟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诗人表达了对筑城吏的同情和对战乱、边塞生活的思考,痛惜因战乱而丧命的人民。

整首诗以平淡的笔触描绘了边塞的景象,通过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塑造,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和边塞生活的痛苦和思考。展示了李贺为了战乱中的人民而感到痛惜和愤怒的情感,传递了一种关怀和呼唤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凸显了诗人将自己和普通百姓紧密联系在一起、站在人性立场上关怀百姓命运等人文关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海风断鬓发”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píng chéng xià
平城下

jī hán píng chéng xià, yè yè shǒu míng yuè.
饥寒平城下,夜夜守明月。
bié jiàn wú yù huā, hǎi fēng duàn bìn fà.
别剑无玉花,海风断鬓发。
sāi zhǎng lián bái kōng, yáo jiàn hàn qí hóng.
塞长连白空,遥见汉旗红。
qīng zhàng chuī duǎn dí, yān wù shī zhòu lóng.
青帐吹短笛,烟雾湿昼龙。
rì wǎn zài chéng shàng, yī xī wàng chéng xià.
日晚在城上,依稀望城下。
fēng chuī kū péng qǐ, chéng zhōng sī shòu mǎ.
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
jiè wèn zhù chéng lì, qù guān jǐ qiān lǐ.
借问筑城吏,去关几千里。
wéi chóu guǒ shī guī, bù xī dǎo gē sǐ.
惟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

“海风断鬓发”平仄韵脚

拼音:hǎi fēng duàn bìn fà
平仄:仄平仄仄仄
韵脚:(仄韵) 入声六月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海风断鬓发”的相关诗句

“海风断鬓发”的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 “海风断鬓发”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海风断鬓发”出自李贺的 (平城下),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