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伐大安园上竹”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枉伐大安园上竹”全诗
君王正喜边兵休,武将尽贺书生忧。
邠宁飞书夜半至,西平老臣先掩涕。
君心多猜谋不足,平凉不伏长安伏。
枉伐大安园上竹。
更新时间:2024年分类:
作者简介(李东阳)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侍中走》李东阳 翻译、赏析和诗意
《侍中走》是明代李东阳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平凉坛(地名)西边鼓声隆隆,伏兵高呼使侍中匆忙逃离的场景。诗人通过这个情景,表达了君王对边境军队的喜悦,而武将们却为忧虑书生(指自己)的安危而心烦。
诗词的中文译文和赏析如下:
中文译文:
平凉坛西鼓声吼,
伏兵大呼侍中走。
君王正喜边兵休,
武将尽贺书生忧。
邠宁飞书夜半至,
西平老臣先掩涕。
君心多猜谋不足,
平凉不伏长安伏。
枉伐大安园上竹。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战乱时期的场景,平凉坛西边的鼓声隆隆,伏兵高呼使侍中匆忙逃离。这里的平凉坛可以被视为一个边境地区,而鼓声和伏兵的出现则暗示着战乱的危险。
诗中提到君王对边境军队的休整感到满意,而武将们却因为担心书生(指诗人自己)的安危而感到忧虑。这反映出诗人身处战乱之中,被迫离开君王身边,使得武将们为他担心。
诗的后半部分描述了一封急报从邠宁飞奔而来,夜半抵达,西平的老臣率先掩面流泪。这里的邠宁和西平都是地名,暗示了诗人所处的地方远离京城,但依然能够接收到重要消息。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君王的心思的理解。君王心中对他人的猜疑太多,导致无法充分相信他的忠诚和才能。因此,虽然平凉地区并没有受到战乱的侵袭,但它并不能避免类似长安(即皇帝所在地)的战乱。
最后一句“枉伐大安园上竹”给人以深思。大安园上的竹子受到了无谓的伐木,可以理解为无辜的牺牲,也可以象征着社会动荡中的破坏和浪费。
整首诗以战乱时期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写君王、武将和诗人的动态,折射出社会的不安和矛盾。它呈现了一种对战乱和政治不稳定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社会和个人命运的忧虑。
“枉伐大安园上竹”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shì zhōng zǒu
侍中走
píng liáng tán xī gǔ shēng hǒu, fú bīng dà hū shì zhōng zǒu.
平凉坛西鼓声吼,伏兵大呼侍中走。
jūn wáng zhèng xǐ biān bīng xiū, wǔ jiàng jǐn hè shū shēng yōu.
君王正喜边兵休,武将尽贺书生忧。
bīn níng fēi shū yè bàn zhì, xī píng lǎo chén xiān yǎn tì.
邠宁飞书夜半至,西平老臣先掩涕。
jūn xīn duō cāi móu bù zú, píng liáng bù fú cháng ān fú.
君心多猜谋不足,平凉不伏长安伏。
wǎng fá dà ān yuán shàng zhú.
枉伐大安园上竹。
“枉伐大安园上竹”平仄韵脚
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韵脚:(仄韵) 入声一屋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