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由伐琴瑟”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何由伐琴瑟”全诗
稀叶不自蔽,凤鸟将安归。
双桐生空井,井泥泉不出。
桐根日夜枯,何由伐琴瑟。
更新时间:2024年分类:
作者简介(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双桐生空井》刘基 翻译、赏析和诗意
《双桐生空井》是明代刘基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双桐生空井,
井空桐叶稀。
稀叶不自蔽,
凤鸟将安归。
这首诗描绘了一口空井旁边生长着两棵桐树的景象。井旁的两棵桐树稀稀疏疏地长出了几片叶子,但它们并没有自相掩蔽,相互间没有遮挡。这里的桐树象征着高洁的品质和高尚的人物,而井则寓意着平凡和普遍。作者通过这样一幅景象,表达了对清廉正直的向往和对道德高尚的追求。
稀叶不自蔽的意象传递了一种无私无畏的精神,它们不因自身的稀少而遮掩彼此,而是自由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种态度象征了作者渴望摆脱世俗的牵绊,追求真理和道德的追求。作者表达了对清官廉吏的赞赏和对高尚品德的讴歌。
诗词中提到的凤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鸟,象征着吉祥和美好的未来。诗中说凤鸟将安归,暗示着只有在清正廉洁的环境中,高尚的品德才能得以安居。这句话也可以解读为希望有道德高尚的人物能够得到崇高的位置和回归社会的期望。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这口空井的状况。井泥泉水不流出,桐根日夜枯。井没有泉水涌出,而桐树的根系却日夜干枯。这里的桐树和井形成了对比,桐树不断枯萎,而井却干涸了。这种对比象征了社会的腐败和道德的沦丧,使得高尚的品质无法得到滋养和传承。这也呼应了前文对高尚品德的向往,反衬出了社会的现实。
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考,作者问道:“何由伐琴瑟?”伐琴瑟是指修理古乐器,意味着需要修复和恢复道德秩序,以实现社会的改善。这句话传递了作者对于社会的希望和呼吁,呼唤有关部门和个人能够采取行动,纠正社会的弊端,恢复道德的根基。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两棵桐树和空井的景象,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传递了作者对高尚品德和清廉正直的追求,以及对社会风气的呼唤和期望。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于道德价值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关怀,具有明代文人的特点,同时也折射出了作者自身的思想和情感。
“何由伐琴瑟”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shuāng tóng shēng kōng jǐng
双桐生空井
shuāng tóng shēng kōng jǐng, jǐng kōng tóng yè xī.
双桐生空井,井空桐叶稀。
xī yè bù zì bì, fèng niǎo jiāng ān guī.
稀叶不自蔽,凤鸟将安归。
shuāng tóng shēng kōng jǐng, jǐng ní quán bù chū.
双桐生空井,井泥泉不出。
tóng gēn rì yè kū, hé yóu fá qín sè.
桐根日夜枯,何由伐琴瑟。
“何由伐琴瑟”平仄韵脚
平仄:平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入声四质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