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僧奉施军持水”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小僧奉施军持水”出自宋代黄庭坚的《南山罗汉赞十六首》,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xiǎo sēng fèng shī jūn chí shuǐ,诗句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

“小僧奉施军持水”全诗

《南山罗汉赞十六首》
斑斑之兽本山林,升堂入室作舆卫。
小僧奉施军持水,弭耳来受救渴供。
胸中猛虎自调服,是故异物成一家。
我观阎浮提众生,同床猜忌若冰炭。

更新时间:2024年分类:

作者简介(黄庭坚)

黄庭坚头像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南山罗汉赞十六首》黄庭坚 翻译、赏析和诗意

《南山罗汉赞十六首》是宋代黄庭坚创作的一首诗词。该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斑斑之兽本山林,
In the forest dwell creatures with speckled coats,
升堂入室作舆卫。
They ascend the halls and guard the chambers.
小僧奉施军持水,
A young monk offers water for the thirsty,
弭耳来受救渴供。
Quieting his ears to accept the offering.

胸中猛虎自调服,
Within his heart, a fierce tiger is tamed,
是故异物成一家。
Hence, different beings unite as one family.
我观阎浮提众生,
I observe the countless sentient beings,
同床猜忌若冰炭。
Sharing a bed, they suspect each other like burning coals.

诗意:
这首诗以南山罗汉为题材,通过描绘南山中的斑斑之兽、小僧奉水等场景,表达了黄庭坚对于和谐共处、团结友爱的思考。诗中提到的斑斑之兽象征着各种不同的生物,而小僧奉水则代表着善行和奉献精神。诗人认为通过自我调节和互相理解,异物能够融合成一家,表达了黄庭坚对于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渴望。

赏析:
黄庭坚的《南山罗汉赞十六首》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南山中的情景,通过对斑斑之兽和小僧奉水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于和谐共处和互助精神的讴歌。诗中的胸中猛虎自调服的意象,表达了诗人的内心力量和智慧,同时也寓意着人们在面对外界的异物时,应该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去融合彼此,实现和谐共存。最后两句表达了黄庭坚对于人际关系的思考,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猜忌和冷漠的现象,呼吁人们要消除猜忌,互相信任与理解,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友爱的社会。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明确的意象,表达了黄庭坚对于和谐共处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启示性。它鼓励人们要以善行和奉献的精神,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去构建一个和谐友爱的社会。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小僧奉施军持水”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nán shān luó hàn zàn shí liù shǒu
南山罗汉赞十六首

bān bān zhī shòu běn shān lín, shēng táng rù shì zuò yú wèi.
斑斑之兽本山林,升堂入室作舆卫。
xiǎo sēng fèng shī jūn chí shuǐ, mǐ ěr lái shòu jiù kě gōng.
小僧奉施军持水,弭耳来受救渴供。
xiōng zhōng měng hǔ zì diào fú, shì gù yì wù chéng yī jiā.
胸中猛虎自调服,是故异物成一家。
wǒ guān yán fú tí zhòng shēng, tóng chuáng cāi jì ruò bīng tàn.
我观阎浮提众生,同床猜忌若冰炭。

“小僧奉施军持水”平仄韵脚

拼音:xiǎo sēng fèng shī jūn chí shuǐ
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四纸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小僧奉施军持水”的相关诗句

“小僧奉施军持水”的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 “小僧奉施军持水”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小僧奉施军持水”出自黄庭坚的 (南山罗汉赞十六首),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