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论簪笏”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不愿论簪笏”出自唐代杜甫的《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bù yuàn lùn zān hù,诗句平仄:仄仄仄平仄。

“不愿论簪笏”全诗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更新时间:2024年分类: 友情隐逸

作者简介(杜甫)

杜甫头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唐天宝四载(公元745年),与李白的《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同时,可互相参照。仇兆鳌《杜诗详注》:天宝三载三月,白自翰林放归。四载,白在齐州,公与同游历下,所云“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是也。

  《一个人的史诗》一书中这样记载了李白和杜甫同游的情形:天宝四载(公元745年),杜甫在齐州、临邑访友小住至初秋,又到兖州(这个时候已改称鲁郡,李白家居于此)拜访李白,并结伴同游。这一年,李白四十五岁,杜甫三十四岁。……在某个秋日无风的日子,迎着南归的雁鸣,两人骑马往鲁城的城北郭外,去拜望一位隐士范十。所谓范十,应该是相互熟悉的朋友之间一种亲热的称呼,就如同称呼杜甫为杜二,称呼李白为李十二一样,只是简略的喊出对方在族中同辈排行里的位置。出了城北,秋草丰茂,路径迷离,走不多远,纵马急驰在前面的李白就迷了路,一头钻到了苍耳丛中去,粘了一身的苍耳,结果到了范十家门口时,狼狈的情形竟然让主人都不敢认了。李白在酒桌上和杜甫范十豪饮的时候,随口吟出的苍耳诗里,满是得意和自嘲,能够让人感觉到这次访友的轻松和惬意。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简析

  此诗可分三段,前二段各六句,后段四句收。首段叙写对待李白的交情。共被同行,亲如弟兄。次段叙述两人同寻范十隐居。“更想”“还寻”两句,叙途中之事。“入门”“侍立”两句,写造访范居。“落景”“屯云”两句,写他们留连至晚。末段写吟《橘颂》,对隐居而思物外之游。虽然诗中有对李白的赞叹,但更多的是描出了友情的几幅简约入微的素描。“秋共被”“日同行”“寻北郭”“入门高兴发”“屯云对古城”“悠悠沧海情”,夜晚,白天,出城,入归,望天,问海,这种感情里,兄弟之情,心神相连,生生都是不会轻易断绝的。

“不愿论簪笏”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yǔ lǐ shí èr bái tóng xún fàn shí yǐn jū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lǐ hóu yǒu jiā jù, wǎng wǎng shì yīn kēng.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yú yì dōng méng kè, lián jūn rú dì xiōng.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zuì mián qiū gòng bèi, xié shǒu rì tóng háng.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gèng xiǎng yōu qī chù, hái xún běi guō shēng.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rù mén gāo xīng fā, shì lì xiǎo tóng qīng.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luò jǐng wén hán chǔ, tún yún duì gǔ chéng.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xiàng lái yín jú sòng, shuí yù tǎo chún gēng.
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
bù yuàn lùn zān hù, yōu yōu cāng hǎi qíng.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不愿论簪笏”平仄韵脚

拼音:bù yuàn lùn zān hù
平仄:仄仄仄平仄
韵脚:(仄韵) 入声六月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不愿论簪笏”的相关诗句

“不愿论簪笏”的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 “不愿论簪笏”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不愿论簪笏”出自杜甫的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