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言法华”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何必言法华”全诗
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
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
见之自清凉,洗尽烦恼毒。
坐令一都会,男女礼白足。
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
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
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
乃知戒律中,妙用谢羁束。
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
更新时间:2024年分类: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赠上天竺辩才师》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赠上天竺辩才师》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南北一座山门,上下两个天竺。
其中有位老法师,瘦长得像鹳鹄。
不知修行何行业,碧眼照亮山谷。
见到他就感到清凉,洗净了烦恼毒。
他坐着指挥一座都城,男女白衣行礼。
我有一头长发,脸颊上嵴着犀玉。
四岁时还不懂行为,背负着抱负的烦恼。
法师来了为我摩顶,起身走时追赶鹿。
这才知道戒律之中,妙用可以解脱束缚。
何必说《法华经》,假装狂热地吃鱼肉。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描述苏轼在南京金陵寺遇到一位上天竺的辩才师为主题。诗中通过对辩才师的描写,表达了修行者的高洁和境界。
首先,诗词描绘了山门和天竺寺的景象,形成了南北相连的壮观景象。老法师瘦长如鹳鹄,拥有一双碧眼,散发出清凉之气。这种描写表达了辩才师的高尚和超凡脱俗的形象,他的存在让人心生敬仰之情。
接着,诗中通过对自身的对比,彰显了苏轼的虚怀和对辩才师的敬重。苏轼自称有一头长发,脸上嵴着犀玉,但在四岁时仍然不懂得修行的道路,背负着追求抱负的烦恼。辩才师来到苏轼身边,为他摩顶,苏轼起身追赶鹿象,这里象征着苏轼受到辩才师教诲后,逐渐认识到戒律的妙用,懂得如何解脱束缚。
最后两句表达了苏轼对于辩才师传授心法的感激之情。诗中提到不必言说《法华经》,暗指修行者应该关注实际的修行,而非空谈和虚浮的表面功夫。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苏轼遇到上天竺辩才师的情景,通过对比自身和辩才师的修行境界,表达了对辩才师高尚品质的赞颂和对修行道路的思考。这首诗意深远,启发人们要注重实际修行,追求内心的净化和真正的解脱。
“何必言法华”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zèng shàng tiān zhú biàn cái shī
赠上天竺辩才师
nán běi yī shān mén, shàng xià liǎng tiān zhú.
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
zhōng yǒu lǎo fǎ shī, shòu cháng rú guàn gǔ.
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
bù zhī xiū hé xíng, bì yǎn zhào shān gǔ.
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
jiàn zhī zì qīng liáng, xǐ jǐn fán nǎo dú.
见之自清凉,洗尽烦恼毒。
zuò lìng yī dōu huì, nán nǚ lǐ bái zú.
坐令一都会,男女礼白足。
wǒ yǒu cháng tóu ér, jiǎo jiá zhì xī yù.
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
sì suì bù zhī xíng, bào fù fán bèi fù.
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
shī lái wèi mó dǐng, qǐ zǒu chèn bēn lù.
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
nǎi zhī jiè lǜ zhōng, miào yòng xiè jī shù.
乃知戒律中,妙用谢羁束。
hé bì yán fǎ huá, yáng kuáng dàn yú ròu.
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
“何必言法华”平仄韵脚
平仄:平仄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六麻 (仄韵) 去声二十二祃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