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万祀兮”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永万祀兮”全诗
山重复,路幽远。
神之去,飘莫追。
德未报,民之思,永万祀兮。
更新时间:2024年分类: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太白词》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太白词》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反映了他对时代困境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表达。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神之来,怅何晚。
山重复,路幽远。
神之去,飘莫追。
德未报,民之思,永万祀兮。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写人的方式,表达了苏轼对时代和自身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诗的开头四个字"神之来"表明了一种超脱尘俗的境界,可以理解为诗人的思想或灵感的来源。然而,他感慨地说"怅何晚",表示他对自己的迟来感到遗憾和惋惜。这种迟来的感觉可能指的是他在政治上的失意和被贬谪的经历,使他的才华和志向受到了限制。
接着的两句"山重复,路幽远"描绘了一种孤寂和压抑的氛围。这里的"山"和"路"可以被视为障碍和阻碍,暗示了诗人在追求理想和抱负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孤独。
随后的"神之去,飘莫追"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无力感。"神之去"可以理解为诗人离开政治舞台或追求理想的意愿消退,而"飘莫追"则表示他无法追寻已经离去的东西,失去了追求的方向。
最后两句"德未报,民之思,永万祀兮"是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心愿的思考。"德未报"指的是诗人认为自己的美德和才华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而"民之思"则表达了他对民众疾苦的思念和关切。"永万祀兮"是对祖先的崇敬,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个人价值的思考。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自身命运和时代困境的思考和感慨。他通过描绘孤寂和困难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理想追求的无奈和无力感,并对社会现实和个人价值进行了反思。这首诗词充满了对命运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情感和才华。
“永万祀兮”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tài bái cí
太白词
shén zhī lái, chàng hé wǎn.
神之来,怅何晚。
shān chóng fù, lù yōu yuǎn.
山重复,路幽远。
shén zhī qù, piāo mò zhuī.
神之去,飘莫追。
dé wèi bào, mín zhī sī,
德未报,民之思,
yǒng wàn sì xī.
永万祀兮。
“永万祀兮”平仄韵脚
平仄:仄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八齐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