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太守的何人”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城中太守的何人”全诗
若向庵中觅光禄,雪中履迹镜中真。
更新时间:2024年分类: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光禄庵二首》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光禄庵二首》是苏轼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城中太守的何人,
林下先生非我身。
若向庵中觅光禄,
雪中履迹镜中真。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位城中的太守(官员)和一个居住在林下的先生(文人)之间的对比。诗人表明自己并非太守的身份,而是一个谦逊的文人。他表示,如果要找到真正的光禄(指高官厚禄的象征),应该去光禄庵(佛寺名)寻找,而不是在城中的官场上。他用“雪中履迹镜中真”这一形象来表达,真正的道德和价值观应该是内心清白的,而不是外表的权势和利益。
赏析:
《光禄庵二首》是苏轼自嘲的作品,展现了他的豁达和对官场权势的淡漠态度。通过对城中太守和林下先生的对比,苏轼表达了自己对官僚体制的不屑和对自身身份的自省。他不愿意被官场的权力所束缚,更加追求内心的宁静和道德的真实。
诗中的“光禄庵”是一个佛寺的名字,而光禄一词在古代常被用来指代高官厚禄的象征。苏轼把光禄庵作为一种理想的象征,暗示官场的权力与名利相比,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真实更为重要。
通过“雪中履迹镜中真”这一形象,苏轼表达了他对真实和清白的追求。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和品德应该是内在的,而不应该被外在的环境和权力所左右。雪中的足迹是不容抹去的痕迹,而镜子是无法掩饰的真实映像,这暗示了苏轼追求真实和正直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词言简意赅,通过对比和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苏轼对权力和地位的淡漠态度,以及对内心真实和清白的追求。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轼的独立思考和反思精神,也体现了他作为文人的自嘲和自省。
“城中太守的何人”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guāng lù ān èr shǒu
光禄庵二首
chéng zhōng tài shǒu de hé rén, lín xià xiān shēng fēi wǒ shēn.
城中太守的何人,林下先生非我身。
ruò xiàng ān zhōng mì guāng lù, xuě zhōng lǚ jī jìng zhōng zhēn.
若向庵中觅光禄,雪中履迹镜中真。
“城中太守的何人”平仄韵脚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一真 (平韵)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