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文言文教学效率
改变文言文教学效率
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历来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相比现代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感悟能力要弱一些。因此,长期以来,老师教学唯恐学生不能理解,往往面面俱到,要么把文言文教成古汉语,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学生成了背诵的机器;要么脱离双基,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津津有味,但合上书本,又觉似无所获。这种“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既不符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又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改变文言文教学这种费时低效的现象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设法激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以学为乐,就只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和作品产生共鸣。高中文言文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鸿门宴》,可以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的兴趣;有些包含有成语的文言文,如《劝学》、《秋水》等,可以让学生边阅读,边寻找;而有些对话生动,人物形象突出的文言文,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则可以让学生揣摩人物特点,扮演角色来表演;有些文言文可以通过抄录诗词、名句或引入历史背景而导入课文学习,如《勾践灭吴》;有些较浅显的文言文甚至可以让学生作老师,自己备课、上课、评课等等。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激趣,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激情,使学生对文言文“好之“乐之”,从而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2以诵读为突破口,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章的要旨。大声朗读,口熟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就是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高中文言文课文都是选自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很适合于诵读,教师必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使之能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从而读懂文意、领悟技巧,不知不觉间与作者的心意相通,与作品共鸣,实现与作者和文本的对话。如《兰亭集序》,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情与景会,事与心谐。诵读间,便觉此次聚会之雅,眼前浮现天地之雅:“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人文之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心境之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叙幽情”,领略作者“暂得于己,快然自足”的情怀,达到“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的效果。
3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
由于学生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词法、句法现象,无法自己独立理解文意,更无法与作者的`意趣共鸣,因此,更需要老师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的和古代文学语言有着血缘关系。因此教师的讲要抓住重点(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古代文化知识)讲透,以促使学生知识类化,积累常用文言词汇,总结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达到触类旁通;但不可面面俱到,让学生无所适从。可分散难点,各个击破。例如:常用文言句式,就可结合某一篇文章具体讲清一种类型,通过多篇的学习再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
有了这些基本的文言知识,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再加上教师有重点地讲解和点拨,学生大致疏通文意的要求还是能达到的,不需要教师完全代替学生去“读懂”。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搞好几个结合
首先,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读本和寻找与课文内容相似或相关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通过比较阅读,把课堂教学向课外扩展延伸,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如学完《邹忌讽齐王纳谏》,就可以让学生自读《邵公谏厉王弭谤》,只有这样,才能开拓学生视野,巩固所学的文言知识,提高鉴赏水平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次,把课本学习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探究发掘课文的现实意义。如学完《勾践灭吴》之后,让学生去发掘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如何看待成才与条件的问题,明白逆境兴才、刻苦自励的道理。此外,要注意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中文言文的教学,还可以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再创造”。如对课文进行续写、改写、补充细节和情节、新编故事、编写课本剧、评说人物等写作练习。
总之,提高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办法有很多,不管运用哪一种,教师都要转变教学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改革教法,激发兴趣,强化主体性教学,才能使文言文教学走出低效的窘境,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