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牧斋记》阅读答案

牧斋记
朱熹
①余为是斋,居之三年矣。饥寒危迫之虑,未尝一日弛于其心。非有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则无一日不取“六经”“百氏”之文,以诵之于兹也。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以是自咎,故尝间而思之。
②夫挟其饥寒危迫之虑,以从事于圣人之门,而又杂之以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其于理之精微,索之有不得尽。其事之是非,古今之成败兴废之故,考之有不得其详矣。况古人之学,所以渐涵而持养之者,因未尝得施诸其心,而措施其躬也。
③如此,则凡所为,早夜孜孜,以冀事业之成,而诏道德之进者,亦可谓妄矣。然古之君子,一箪食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必期所以用心者,或异于予矣。
④孔子曰:“贫而乐。”又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然也。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予方务此,以自达于圣人也。因述其所以,而书其辞于壁以为记。
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对第②段划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圣人之门”指儒学孔门,表达恭敬之意。
B.“圣人”指颜渊,与第③段的例子相呼应。
C.作者认为尘俗繁务忧劳,没有悠游之乐,表现厌烦之情。
D.作者贫寒、忧虑,并且事务、疾病缠身,故无故无悠游之乐。
24.第③段举颜渊为例,对其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以圣人经典形象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B.圣人内心宁静执着,故处于贫困而不悲戚不急躁。
C.圣人不因贫寒而移志,快乐读书,值得仰慕追随。
D.与自己作比,以揭示圣人之道超凡脱俗、玄妙高远。
25.作者作此记并书于壁,目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4分)
2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力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5分)
(2)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5分)

参考答案
22.(2分)作者自述多年笃志于学却智益昏、业益堕,因此自责并思索缘由。
23.(3分)A
24.(2分)D
25.(2分)表明自己坚守困境、快乐读书、修身养性,力求达到圣人境界的志向1分,书于壁以时时自勉1分。
26.(4分)内心不受世俗繁务忧劳的侵扰1分
安贫乐道1分
精研学问,快乐读书,涵养自身1分
力求达到古之圣人的境界1分
27、(1)以我这样志向坚定,勤于政事,按理应该是智慧增长,事业增进,却不知怎么的智慧昏昏,事业衰退。
(2)他们怎么能因为饥寒而改变志向,怎么能因为挟着简策读书,就自称学问家呢。

【参考译文】
我建成这个书斋,居住在这里,已经三年了。担忧饥寒,感到紧迫,没有一天在心里放松过。如果没有出巡视察,或者生病,我没有一天不手握“六经”和“诸子百家”,在书斋里高声诵读的。以我这样志向坚定,勤于政事,按理应该是智慧增长,事业增进,却不知怎么的智慧昏昏,事业衰退。所以我非常自咎,有时候常常细细思量其中的缘由。
我常常怀有担忧饥寒,感到紧迫的心理,从事于孔夫子传下来的教育事业,可是有时侯又夹杂着出巡视察,偶尔还患病待在家中,有尘世俗事的拖累,缺乏悠闲悠游的快乐,因而对客观事理的精微之处,不能寻觅出其中的深理。对人事的是是非非,对古今的成败兴废的原因,细细查考也不能得出中肯的结论。何况古人的学问,之所以渐渐地涵养并持之以恒,是因为没有能在心里实施出来,而亲身实践罢了。
这样,凡是要作什么,就早晚孜孜以求,以希望事业有所成就,并希望道德上能够有所增进的。可以说是很虚妄的。可是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一箪饭食,一瓢清水,泰然处之,从来不会心里伤悲,也不会在言语上喋喋不休,是因为他们在当时非常不畅达,比其他的人更甚。而又因为自己心里有所得,就一定期望能够尽心尽力行事,这点或者和我不太一样。
孔子说:“贫穷,但快乐。”又说:“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提高自己。”这是很对的。他们怎么能因为饥寒而改变志向,怎么能因为挟着简策读书,就自称学问家呢。我现在正修身养性,力求达到圣人的境界。所以叙述其中的缘由,并将这篇短文题写在墙壁上。
* 牧斋记朱熹①余为是斋,居之三年矣。饥寒危迫之虑,未尝一日弛于其心。非有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则无一日不取“六经”“百氏”之文,以诵之于兹也。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以是自咎,故尝间而思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