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原文翻译及赏析
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
〔清〕徐珂
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京洛骚然。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环村居者皆猎户。中有鲁人冯三保者,精技击。女婉贞,年十九,姿容妙曼,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是年,谢庄办团,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筑石砦土堡于要隘,树帜曰“谢庄团练冯”。一日晌午,谍报敌骑至,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英将也,驰而前。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毋妄发,曰:“此劲敌也,度不中而轻发,徒糜弹药,无益吾事。慎之!”
时敌军已近砦,枪声隆然,砦中人踡伏不少动。既而敌行益迩,三保见敌势可乘,急挥帜,曰:“开火!”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于是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如落叶。及敌枪再击,砦中人又骛伏矣,盖籍砦墙为蔽也。攻一时,敌退,三保亦自喜。婉贞独戚然曰:“小敌去,大敌来矣!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三保瞿然曰:“何以为计?”婉贞曰:“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其何能胜?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操刀挟盾,猱进鸷击,徼天之幸,或能免乎!”三保曰:“悉吾村之众,精技击者不过百人。以区区百人,投身大敌,与之扑斗,何异以孤羊投狼群?小女子毋多谈!”婉贞微叹曰:“吾村亡无日矣!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拯吾村,即以卫吾父。”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诸君无意则已,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众皆感奋。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去村四里有森林,阴翳蔽日,伏焉。未几,敌兵果舁炮至,盖五六百人也。挟刃奋起,率众袭之。敌出不意,大惊扰,以枪上刺刀相搏击,而便捷猛鸷终弗逮。婉贞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敌乃纷退。婉贞大呼曰:“诸君!敌人远吾,欲以火器困吾也,急逐弗失!”于是众人竭力挠之,彼此错杂,纷纭拏斗,敌枪终不能发。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敌弃炮仓皇遁,谢庄遂安。
注释
[1]咸丰庚申:即咸丰十年[1860年]。成丰: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zhu主]的年号。
[2]英法联军自海入侵:英法联军从海上侵入我国。一八五七年,英法帝国主义借口广东官吏到英国商船亚罗号(实际是中国商船)上搜捕走私犯和和法国传教士马赖因在广西西林县进行侵略活动被杀,联合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一八五八年,继攻陷广州之后,又占领了大沽炮台和天津,迫使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同英法议和,订立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一八五九年六月,英法公使在大沽口挑衅,英法两国的炮舰重新开入我国,一八六零年十月,攻入北京,咸丰帝狼狈逃窜,其弟奕訢出面议和,订立了苛刻的《北京条约》。十月六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
[3]京洛骚然:京城骚乱起来。京洛:原指古代帝京洛阳,后用为京城的代称,这里借指当时清朝的京城,北京。骚然:骚乱之状。
[4]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始建于一七零九年,经过一百五十年的营建,总面积达五千二百余亩,建筑物约十五万平方米,园内殿宇精美,并藏有各种无价珍宝,罕见的典籍、珍贵的历史文物,被誉为“万园之园”。咸丰十年,被英法侵略军抢掠,焚烧一空。
[5]环村:全村。
[6]中有鲁人冯三保者:村中有个山东人叫冯三保的。鲁人:山东人。
[7]精技击:精通武术。技击:与敌人搏斗的技术,即武术。
[8]姿容妙曼:姿态优美容貌漂亮。妙曼:妙丽柔美。
[9]习无不精:学习各种武艺没有不精通的。
[10]是年:这一年。是:指示代词,这。
[11]团:群众组织的自卫团体,即团练。
[12]以三保勇而多艺:因为三保勇敢而且精通多种武艺。
[13]推为长[zhang掌]:推选做首领。
[14]筑石砦[zhai寨]土堡于要隘:在险要的地方用石、土筑成防御工事和碉堡。石砦用石头筑成的防御工事。土堡:用土修筑的碉堡。要隘[ai碍]:险要的地方。
[15]树:树起,动词。帜:旗。曰:这里是写着的意思。冯:即冯三保。
[16]谍报敌骑至:侦察敌情的人报告说敌人的骑兵到了。报:报告。骑:骑兵。
[17]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不久,看见一个白种人头子,督率大约一百名印度兵。旋:一会儿。白:白种人。酋[qiu求]:首领。督:监督、率领。
[18]英将也:是英国军官。
[19]驰而前:骑马奔驰而来。前:向前。
[20]“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二句:三保告诫民团成员们,要装好火药,上好子弹。戒:告,命令。毋妄发:不要乱放。毋:勿,不要。
[21]度不中而轻发:估量不能命中而随便发射。度[duo夺]:推测、估计。中:命中。轻发:轻率发射。
[22]徒糜弹药:白白地耗费枪弹和火药。徒:白白地。糜[mi迷]:浪费。
[23]枪声隆然:枪声隆隆地响起来。隆然:象声词,形容枪声的猛烈。
[24]砦中人蜷[quan权]伏不少动:村子里的人弯着身体伏在那里,一点也不动。
[25]既而敌行益迩:过了片刻,敌人走得更近。益:渐渐。迩[er尔]:近。
[26]三保见敌势可乘:冯三保看见敌人的阵势有机可乘。
[27]军中发枪之号也:军中规定开枪的号令。发枪:放枪。号:号令。
[28]敌人纷堕如落叶:敌人纷纷跌下马来,象落叶一样。纷堕:纷纷掉下来。
[29]及敌枪再击:等到敌人的枪再次射击。
[30]鹜伏:象鸭子似的伏着。鹜[wu物]:鸭子。
[31]盖借砦墙为蔽也:这是借砦墙来做掩护。盖:连词,文言里承接上文说明原因,常用“盖”字开头。
[32]攻一时:进攻了一些时候。一时:一会儿。
[33]戚然:忧虑的样子。
[34]小敌去:小股敌人走了。
[35]大敌来矣:大批敌人就要来了。
[36]设以炮至:假使敌人带上炮来攻打。以:拿。
[37]吾村不齑粉乎:我们全村不就变成粉末了吗?齑[ji激]粉:细粉, 这里用作动词。
[38]瞿[qu渠]然:吃惊的样子。
[39]何以为计:即以何为计,用什么办法作计策?
[40]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英法侵略军擅长用枪炮而不善于武术。西人:指英法侵略军。长:擅长。短:缺欠。
[41]利袭远:利于远距离的攻击。袭:袭击或攻打。
[42]其何能胜:怎么能取胜?
[43]操刀挟盾:拿着刀带着盾。挟[xie谐]:持。
[44]猱进鸷击:象猿猴那样进攻,象鸷鸟那样攻击。猱[nao挠]:猿猴的一种,敏捷善攀。鸷[zhi致]:与鹰、雕同类的一种凶猛的鸟。
[45]或能免乎;也许能免除灾难吧?
[46]悉:全。
[47]区区:形容很少。
[48]何异以孤羊投群狼:跟把一只孤羊扔到狼群里有什么不同。何异:跟……有何差别。
[49]吾村亡无日:我们村的毁灭为时不久了。
[50]拯[zheng整]:救。
[51]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日:便召集谢庄所有精通武术的年轻人,告诉他们说。
[52]孰若:哪如。
[53]诸君无意则已:你们没有这个意思就算了。诸君:尊称对方之词。
[54]瞻予马首:看我的马头,意即听我指挥。瞻[zhan沾]:看。予:我。 《左传》有“唯余马首是瞻”一句。
[55]众皆感奋:大家都被激动得振奋起来。
[56]结束:结衣柬带,整好装束。
[57]皆玄衣白刃:全都是穿着黑色的衣服,拿着雪亮的刀剑。玄;黑色。
[58]剽[piao飘]疾:敏捷。
[59]去村:距离村庄。
[60]阴翳蔽日:树阴浓密能遮住太阳。翳[yi易]:遮蔽、阴森。
[61]伏焉:埋伏在这里。伏:埋伏。焉:兼词,相当于在这里。
[62]未几:没有多久。
[63]敌兵果舁炮至:敌人果然抬着大炮来了。舁[yu余]:抬。
[64]盖:大概。
[65]敌出不意:敌人出乎意料之外。不意:未料。
[66]终弗逮:到底赶不上。终:终究。弗逮:不及。
[67]奋斫[zhuo]:用刀斧猛砍。
[68]所当无不披靡:所碰到的敌人没有不被击败的。当:迎、遇。披靡[mi米]:溃散。
[69]远吾:远离我们。
[70]急逐弗失:赶快追击不要失掉战机。
[71]众人竭力挠之:大家尽全力截击侵略者。挠:阻挡的意思。
[72]彼此错杂:敌我交错混杂在一起。
[73]纷纭拏斗:杂乱地相互搏斗。拏[na拿]斗:搏斗。
[74]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被打死的敌人,约一百多人。
[75]仓皇遁:慌忙逃跑。
[76]遂:就,于是。
参考译文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从海路入侵,京城里骚动不安。离圆明园十里,有个村子叫谢庄,全村住的都是猎户。其中有个山东人名叫冯三保的,精通武术。他的女儿婉贞,十九岁,长得非常漂亮,从小爱好武术,学习过的武艺没有不精通的。这一年,谢庄办起了团练,因为冯三保勇敢而又会多种武艺,被推荐为首领。三保带领民团在险要的地方筑起了石寨和土堡,树起了一面旗帜,写着“谢庄团练冯”。一天中午,侦察人员报告敌人的骑兵到了。一会儿见一个白人头目,率领着大约一百名印度兵,那个英国军官,飞马冲在前面。三保提醒大家装好火药,推上子弹,不要乱射,说:“这是一支强敌,估量打不中而轻易发射,白白地耗费弹药,对我们的事情没好处。要谨慎对付!”
这时敌人已经逼近石寨,枪声隆隆。石寨中的人踡曲身子伏在地上,丝毫不动。不久,敌人越来越近。三保看见敌人阵势有机可乘,连忙挥动旗帜,喊道:“开火!”“开火”这句话,是军中发枪射击的信号。于是大家一起放枪,敌人象落叶一样纷纷落马。等到敌人开枪还击,石寨里的人们又迅速埋伏好,这是借寨墙来作掩护。攻打了一些时候,敌人退走了。冯三保自己也很高兴。唯独婉贞忧愁地说:“小股敌人退走,大批敌人就要来了。假如他们带着炮来,我们村庄不就变成粉末了吗?”三保吃惊地说:“用什么作为对策?”婉贞说:“西洋人擅长用火药武器而不善于武术。火药武器适合于攻打远处,武术适合于巷战。我们村子周围十里都是平原,却和他们拼枪炮,那怎么能取胜?不如用我们的长处,去攻打敌人的短处。拿着刀,带着盾,象猿猴那样敏捷地前进,如鸷鸟一般勇猛地进攻,托天的福,也许能免遭灾祸呢!”三保说:“把我们全村的群众都算在一起,精通武术的也不过百来个人,拿很少的百来个人,投身于强敌,与他们搏斗,这跟把一只羊扔到狼群里有什么不同?小女孩家不要多说。”婉贞低声叹息说:“我们村子很快就要被毁灭了!我一定要尽力来拯救我们的村子。拯救了我们村子,也就保卫了我的父亲。”于是召集谢庄少年中精通武术的,动员他们说:“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拯救我们村庄?各位兄弟姊妹倘若没有这个想法那就算了,各位如果有这个想法,那只要按我的指挥行事就行了。”大家听了都很感动振奋。
冯婉贞于是率领少年们整好装束出发了,他们都穿着黑色的衣服,拿着雪亮的钢刀,轻捷得象猿猴似的。离村子四里远有一片森林,树荫浓密遮住太阳,他们就埋伏在那里。没有多久,敌人果然抬着大炮来了,大约有五六百人。冯婉贞拔刀奋身跃起,率领大家袭击敌人。敌人出乎意外,非常惊恐慌乱,用枪上的刺刀跟谢庄少年进行搏斗,但轻捷勇猛到底比不上谢庄人。冯婉贞挥刀奋力砍杀,和她对战的没有不被击败的,敌人于是纷纷败退。冯婉贞大声喊道:“各位兄弟姊妹!敌人避开我们远去,是想用枪炮来使我们陷于困境,赶快追击,不要失去战机!”于是大家竭尽全力拦截敌人,敌我双方交错混合在一起,互相搏斗,敌人的枪炮始终不能发射。到傍晚,被杀死的敌人大约有一百多人。敌人扔下大炮慌慌张张地逃跑了。谢庄于是平安无事。
赏析
《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该文歌颂了以冯婉贞为首的谢庄村民,在反侵略斗争中机智果敢、不畏强暴、英勇善战的爱国精神。
出自徐珂的《清稗类钞·战事类》。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劫掠焚毁圆明园后,继续作恶,侵扰圆明园附近村庄--谢庄。谢庄村民在团练冯三保带领下组织武装打败英军侵扰,冯三保的女儿冯婉贞担心英军会用大炮报复村庄,建议冯三保指挥村里年轻猎手与英军展开近距离白刃战。遭到父亲拒绝后,冯婉贞召集全村精通武术的青年,动员他们去埋伏,偷袭前来的英军炮兵。在冯婉贞的率领下,青年们轻装上阵,带上刀枪,埋伏在英军进兵路上的树林里。不久,英军炮兵果然前来。冯婉贞身先士卒,带领青年们与英军展开近身白刃战,经过殊死搏杀,英军伤亡一百多人,败退而去。谢庄青年在冯婉贞的带领下最终击败英军保护谢庄平安。《冯婉贞》一文原载于1915年3月19日发行的《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原作者为陆士谔。原文有一千四百字左右,徐珂1916年编辑《清稗类钞》时,将原文大量删减并改题名为《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编入《清稗类钞·战事类》。《冯婉贞》一文面世后,正值日本帝国主义逼迫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之时,一时间人们争相阅读,激发出爱国热情。更多的中国人希望这个巾帼英雄是真的,而不愿意说她是个艺术形象。
全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小节):交代时代背景。这段用极其简洁的一句话,把时间(咸丰庚申)、敌人(英法联军)、地点(京洛,即北京)、动态(“骚然”一一清政府惊惶失措,人民颠沛流离)完整地展现出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侵略。1857年英法帝国主义借口广东官吏到英籍船“亚罗号”(实为一艘中国走私船)捉拿罪犯和法国一传教士马赖在广西被杀的“马神甫事件”,联合派兵侵犯广东。1858年,又侵犯天津,胁迫清政府签订了属辱的《天津条约》(鸦片贸易合法化,开放十个通商口岸,传教自由,赔款白银六百万两等)。1860年,英法联军又侵入北京,沿路屠杀无辜的中国人民,并将皇家园林圆明园抢劫一空并烧毁。清政府妥协投降,咸丰帝奕詝逃往热河,派恭亲王奕訢与英法议和,签订了《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并赔款英国白银四百五十万两,赔款法国白银六百二十万两。在帝国主义加紧入侵,清政府步步退让的情况下,人民群众纷纷起来,保家卫国。
第二部分(第二小节):写谢庄办团、介绍三保父女。这段一开始交代特定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先写谢庄:“距圆明园十里“,是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必经之地,因而“谢庄是年办团”以抗击侵略者。再写居户:“环村居者皆猎户“,猎人以耍刀弄枪为业,因而三保具有“精技击”、“勇而多艺”的才干。而婉贞“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与她出生在这样的村庄、这样的家庭是密切有关的。这段对婉贞的介绍简洁而又具体,寥寥几句,就把她的性别年龄(女,年十九岁)、爱好特长(好武术)、聪明能干(习无不精)形象逼真地描绘出来。这段在结构上紧扣上段(由于“入侵”才"办团”),在内容上与上段形成对比(清政府投降,群众反抗),在手法上把父女互相对照,三保勇而多艺,婉贞年轻有为,各有千秋,互相媲美。为下文具体介绍,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第三、四小节):写初挫英军,以及婉贞再胜强敌的谋略和决心。
先写三保率团众抗击侵略者的战斗情景“驰而前”,点明敌人铁骑践踏我国领土,横冲直撞;“枪声隆然”,写出敌人杀气腾腾的嚣张气焰。在这大敌压境的严重时刻,三保成竹在胸,机智杀敌。当敌人蜂拥前来时,他警惕地提醒团众“装药实弹,毋妄发”。当敌人近寨鸣枪时,他领导团众“蜷伏不少动“`。当敌人逼近跟前时,他抓住有利战机“急挥帜,曰:“开火”,待敌人还击时,他们”又鹜伏状“。他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可算得有勇有谋的指挥员。
再写婉贞的谋略。初战告捷,三保沾沾自喜,而婉贞独戚然。“戚然”,暗示她深谋远虑。她从侵略者的本性断定“小敌去,大敌来矣”;从敌人长处短处(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妙)和作战地形(吾村十里皆平原)来确定战术一(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方),但这一正确决策没有被三保所接受。三保片面强调人数少,还以长辈身份训斥她:“小女子毋多谈”、婉贞对此不免忧虑而微叹曰:“吾村亡无日矣”。这里“微叹”,用得很贴切,这意味着三保拒绝良策,将会招致严重的后果,但又没有因父亲的固执而感到无可如何,她自有主张必坚特正确意见:“吾必尽力吾力以拯吾村”。
最后写婉贞战前组织动员工作。抚击强大敌人必须动员群众组织青年。因此,她“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集”,点出她组织群众,“诏”,点出她动员青年。“与其……孰若……。“这一表示取舍关系的句式,说明她善于用利害关系去激发青年情绪。“众皆感奋”,就具体地写出了她组织,动员的良好效果。青年们对她的主张,不仅信服,而且情绪高昂。
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写第二次抗战情况,介绍婉贞英勇善战。从五个方面写出婉贞指挥战斗的全过程:。先写“结束”、”皆玄衣白刃,“玄衣”,便于在深林隐藏,不易被敌人发觉;,“白刃”,写出所佩刀剑锋利,更好地杀敌。这说明婉贞战前作了周密考虑和准备工作。再写埋伏:“剿疾如猿猴”,行动敏捷,点出“诸少年皆精技击者”。这是战胜敌人的重要条件。 其次写袭击:婉贞他们“拔刀奋起”,“挥刀奋砍”、“所当无不披靡“而“敌出不意,大惊扰,便捷猛鹰终弗逮,“乃纷退”。 然后写追击:婉贞牢记敌我双方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一看敌人远去,拉长距离,就知道敌人“欲以火器困我”,即下令“急逐勿失”,夹杂在敌人中间搏斗,使“敌枪终不能发”。 最后写胜利:战斗到傍晚,敌人死伤惨重”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弃炮仓皇逃跑了。冯婉贞终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保卫了家乡。 由上可以看出,冯婉贞这个普通的猎户女儿,既有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又有胆有识,谋略出众,她英勇机智,沉着果断,有指挥战斗和组织、动员群众的才子。
〔清〕徐珂
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京洛骚然。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环村居者皆猎户。中有鲁人冯三保者,精技击。女婉贞,年十九,姿容妙曼,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是年,谢庄办团,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筑石砦土堡于要隘,树帜曰“谢庄团练冯”。一日晌午,谍报敌骑至,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英将也,驰而前。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毋妄发,曰:“此劲敌也,度不中而轻发,徒糜弹药,无益吾事。慎之!”
时敌军已近砦,枪声隆然,砦中人踡伏不少动。既而敌行益迩,三保见敌势可乘,急挥帜,曰:“开火!”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于是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如落叶。及敌枪再击,砦中人又骛伏矣,盖籍砦墙为蔽也。攻一时,敌退,三保亦自喜。婉贞独戚然曰:“小敌去,大敌来矣!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三保瞿然曰:“何以为计?”婉贞曰:“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其何能胜?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操刀挟盾,猱进鸷击,徼天之幸,或能免乎!”三保曰:“悉吾村之众,精技击者不过百人。以区区百人,投身大敌,与之扑斗,何异以孤羊投狼群?小女子毋多谈!”婉贞微叹曰:“吾村亡无日矣!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拯吾村,即以卫吾父。”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诸君无意则已,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众皆感奋。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去村四里有森林,阴翳蔽日,伏焉。未几,敌兵果舁炮至,盖五六百人也。挟刃奋起,率众袭之。敌出不意,大惊扰,以枪上刺刀相搏击,而便捷猛鸷终弗逮。婉贞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敌乃纷退。婉贞大呼曰:“诸君!敌人远吾,欲以火器困吾也,急逐弗失!”于是众人竭力挠之,彼此错杂,纷纭拏斗,敌枪终不能发。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敌弃炮仓皇遁,谢庄遂安。
注释
[1]咸丰庚申:即咸丰十年[1860年]。成丰: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zhu主]的年号。
[2]英法联军自海入侵:英法联军从海上侵入我国。一八五七年,英法帝国主义借口广东官吏到英国商船亚罗号(实际是中国商船)上搜捕走私犯和和法国传教士马赖因在广西西林县进行侵略活动被杀,联合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一八五八年,继攻陷广州之后,又占领了大沽炮台和天津,迫使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同英法议和,订立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一八五九年六月,英法公使在大沽口挑衅,英法两国的炮舰重新开入我国,一八六零年十月,攻入北京,咸丰帝狼狈逃窜,其弟奕訢出面议和,订立了苛刻的《北京条约》。十月六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
[3]京洛骚然:京城骚乱起来。京洛:原指古代帝京洛阳,后用为京城的代称,这里借指当时清朝的京城,北京。骚然:骚乱之状。
[4]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始建于一七零九年,经过一百五十年的营建,总面积达五千二百余亩,建筑物约十五万平方米,园内殿宇精美,并藏有各种无价珍宝,罕见的典籍、珍贵的历史文物,被誉为“万园之园”。咸丰十年,被英法侵略军抢掠,焚烧一空。
[5]环村:全村。
[6]中有鲁人冯三保者:村中有个山东人叫冯三保的。鲁人:山东人。
[7]精技击:精通武术。技击:与敌人搏斗的技术,即武术。
[8]姿容妙曼:姿态优美容貌漂亮。妙曼:妙丽柔美。
[9]习无不精:学习各种武艺没有不精通的。
[10]是年:这一年。是:指示代词,这。
[11]团:群众组织的自卫团体,即团练。
[12]以三保勇而多艺:因为三保勇敢而且精通多种武艺。
[13]推为长[zhang掌]:推选做首领。
[14]筑石砦[zhai寨]土堡于要隘:在险要的地方用石、土筑成防御工事和碉堡。石砦用石头筑成的防御工事。土堡:用土修筑的碉堡。要隘[ai碍]:险要的地方。
[15]树:树起,动词。帜:旗。曰:这里是写着的意思。冯:即冯三保。
[16]谍报敌骑至:侦察敌情的人报告说敌人的骑兵到了。报:报告。骑:骑兵。
[17]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不久,看见一个白种人头子,督率大约一百名印度兵。旋:一会儿。白:白种人。酋[qiu求]:首领。督:监督、率领。
[18]英将也:是英国军官。
[19]驰而前:骑马奔驰而来。前:向前。
[20]“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二句:三保告诫民团成员们,要装好火药,上好子弹。戒:告,命令。毋妄发:不要乱放。毋:勿,不要。
[21]度不中而轻发:估量不能命中而随便发射。度[duo夺]:推测、估计。中:命中。轻发:轻率发射。
[22]徒糜弹药:白白地耗费枪弹和火药。徒:白白地。糜[mi迷]:浪费。
[23]枪声隆然:枪声隆隆地响起来。隆然:象声词,形容枪声的猛烈。
[24]砦中人蜷[quan权]伏不少动:村子里的人弯着身体伏在那里,一点也不动。
[25]既而敌行益迩:过了片刻,敌人走得更近。益:渐渐。迩[er尔]:近。
[26]三保见敌势可乘:冯三保看见敌人的阵势有机可乘。
[27]军中发枪之号也:军中规定开枪的号令。发枪:放枪。号:号令。
[28]敌人纷堕如落叶:敌人纷纷跌下马来,象落叶一样。纷堕:纷纷掉下来。
[29]及敌枪再击:等到敌人的枪再次射击。
[30]鹜伏:象鸭子似的伏着。鹜[wu物]:鸭子。
[31]盖借砦墙为蔽也:这是借砦墙来做掩护。盖:连词,文言里承接上文说明原因,常用“盖”字开头。
[32]攻一时:进攻了一些时候。一时:一会儿。
[33]戚然:忧虑的样子。
[34]小敌去:小股敌人走了。
[35]大敌来矣:大批敌人就要来了。
[36]设以炮至:假使敌人带上炮来攻打。以:拿。
[37]吾村不齑粉乎:我们全村不就变成粉末了吗?齑[ji激]粉:细粉, 这里用作动词。
[38]瞿[qu渠]然:吃惊的样子。
[39]何以为计:即以何为计,用什么办法作计策?
[40]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英法侵略军擅长用枪炮而不善于武术。西人:指英法侵略军。长:擅长。短:缺欠。
[41]利袭远:利于远距离的攻击。袭:袭击或攻打。
[42]其何能胜:怎么能取胜?
[43]操刀挟盾:拿着刀带着盾。挟[xie谐]:持。
[44]猱进鸷击:象猿猴那样进攻,象鸷鸟那样攻击。猱[nao挠]:猿猴的一种,敏捷善攀。鸷[zhi致]:与鹰、雕同类的一种凶猛的鸟。
[45]或能免乎;也许能免除灾难吧?
[46]悉:全。
[47]区区:形容很少。
[48]何异以孤羊投群狼:跟把一只孤羊扔到狼群里有什么不同。何异:跟……有何差别。
[49]吾村亡无日:我们村的毁灭为时不久了。
[50]拯[zheng整]:救。
[51]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日:便召集谢庄所有精通武术的年轻人,告诉他们说。
[52]孰若:哪如。
[53]诸君无意则已:你们没有这个意思就算了。诸君:尊称对方之词。
[54]瞻予马首:看我的马头,意即听我指挥。瞻[zhan沾]:看。予:我。 《左传》有“唯余马首是瞻”一句。
[55]众皆感奋:大家都被激动得振奋起来。
[56]结束:结衣柬带,整好装束。
[57]皆玄衣白刃:全都是穿着黑色的衣服,拿着雪亮的刀剑。玄;黑色。
[58]剽[piao飘]疾:敏捷。
[59]去村:距离村庄。
[60]阴翳蔽日:树阴浓密能遮住太阳。翳[yi易]:遮蔽、阴森。
[61]伏焉:埋伏在这里。伏:埋伏。焉:兼词,相当于在这里。
[62]未几:没有多久。
[63]敌兵果舁炮至:敌人果然抬着大炮来了。舁[yu余]:抬。
[64]盖:大概。
[65]敌出不意:敌人出乎意料之外。不意:未料。
[66]终弗逮:到底赶不上。终:终究。弗逮:不及。
[67]奋斫[zhuo]:用刀斧猛砍。
[68]所当无不披靡:所碰到的敌人没有不被击败的。当:迎、遇。披靡[mi米]:溃散。
[69]远吾:远离我们。
[70]急逐弗失:赶快追击不要失掉战机。
[71]众人竭力挠之:大家尽全力截击侵略者。挠:阻挡的意思。
[72]彼此错杂:敌我交错混杂在一起。
[73]纷纭拏斗:杂乱地相互搏斗。拏[na拿]斗:搏斗。
[74]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被打死的敌人,约一百多人。
[75]仓皇遁:慌忙逃跑。
[76]遂:就,于是。
参考译文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从海路入侵,京城里骚动不安。离圆明园十里,有个村子叫谢庄,全村住的都是猎户。其中有个山东人名叫冯三保的,精通武术。他的女儿婉贞,十九岁,长得非常漂亮,从小爱好武术,学习过的武艺没有不精通的。这一年,谢庄办起了团练,因为冯三保勇敢而又会多种武艺,被推荐为首领。三保带领民团在险要的地方筑起了石寨和土堡,树起了一面旗帜,写着“谢庄团练冯”。一天中午,侦察人员报告敌人的骑兵到了。一会儿见一个白人头目,率领着大约一百名印度兵,那个英国军官,飞马冲在前面。三保提醒大家装好火药,推上子弹,不要乱射,说:“这是一支强敌,估量打不中而轻易发射,白白地耗费弹药,对我们的事情没好处。要谨慎对付!”
这时敌人已经逼近石寨,枪声隆隆。石寨中的人踡曲身子伏在地上,丝毫不动。不久,敌人越来越近。三保看见敌人阵势有机可乘,连忙挥动旗帜,喊道:“开火!”“开火”这句话,是军中发枪射击的信号。于是大家一起放枪,敌人象落叶一样纷纷落马。等到敌人开枪还击,石寨里的人们又迅速埋伏好,这是借寨墙来作掩护。攻打了一些时候,敌人退走了。冯三保自己也很高兴。唯独婉贞忧愁地说:“小股敌人退走,大批敌人就要来了。假如他们带着炮来,我们村庄不就变成粉末了吗?”三保吃惊地说:“用什么作为对策?”婉贞说:“西洋人擅长用火药武器而不善于武术。火药武器适合于攻打远处,武术适合于巷战。我们村子周围十里都是平原,却和他们拼枪炮,那怎么能取胜?不如用我们的长处,去攻打敌人的短处。拿着刀,带着盾,象猿猴那样敏捷地前进,如鸷鸟一般勇猛地进攻,托天的福,也许能免遭灾祸呢!”三保说:“把我们全村的群众都算在一起,精通武术的也不过百来个人,拿很少的百来个人,投身于强敌,与他们搏斗,这跟把一只羊扔到狼群里有什么不同?小女孩家不要多说。”婉贞低声叹息说:“我们村子很快就要被毁灭了!我一定要尽力来拯救我们的村子。拯救了我们村子,也就保卫了我的父亲。”于是召集谢庄少年中精通武术的,动员他们说:“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拯救我们村庄?各位兄弟姊妹倘若没有这个想法那就算了,各位如果有这个想法,那只要按我的指挥行事就行了。”大家听了都很感动振奋。
冯婉贞于是率领少年们整好装束出发了,他们都穿着黑色的衣服,拿着雪亮的钢刀,轻捷得象猿猴似的。离村子四里远有一片森林,树荫浓密遮住太阳,他们就埋伏在那里。没有多久,敌人果然抬着大炮来了,大约有五六百人。冯婉贞拔刀奋身跃起,率领大家袭击敌人。敌人出乎意外,非常惊恐慌乱,用枪上的刺刀跟谢庄少年进行搏斗,但轻捷勇猛到底比不上谢庄人。冯婉贞挥刀奋力砍杀,和她对战的没有不被击败的,敌人于是纷纷败退。冯婉贞大声喊道:“各位兄弟姊妹!敌人避开我们远去,是想用枪炮来使我们陷于困境,赶快追击,不要失去战机!”于是大家竭尽全力拦截敌人,敌我双方交错混合在一起,互相搏斗,敌人的枪炮始终不能发射。到傍晚,被杀死的敌人大约有一百多人。敌人扔下大炮慌慌张张地逃跑了。谢庄于是平安无事。
赏析
《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该文歌颂了以冯婉贞为首的谢庄村民,在反侵略斗争中机智果敢、不畏强暴、英勇善战的爱国精神。
出自徐珂的《清稗类钞·战事类》。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劫掠焚毁圆明园后,继续作恶,侵扰圆明园附近村庄--谢庄。谢庄村民在团练冯三保带领下组织武装打败英军侵扰,冯三保的女儿冯婉贞担心英军会用大炮报复村庄,建议冯三保指挥村里年轻猎手与英军展开近距离白刃战。遭到父亲拒绝后,冯婉贞召集全村精通武术的青年,动员他们去埋伏,偷袭前来的英军炮兵。在冯婉贞的率领下,青年们轻装上阵,带上刀枪,埋伏在英军进兵路上的树林里。不久,英军炮兵果然前来。冯婉贞身先士卒,带领青年们与英军展开近身白刃战,经过殊死搏杀,英军伤亡一百多人,败退而去。谢庄青年在冯婉贞的带领下最终击败英军保护谢庄平安。《冯婉贞》一文原载于1915年3月19日发行的《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原作者为陆士谔。原文有一千四百字左右,徐珂1916年编辑《清稗类钞》时,将原文大量删减并改题名为《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编入《清稗类钞·战事类》。《冯婉贞》一文面世后,正值日本帝国主义逼迫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之时,一时间人们争相阅读,激发出爱国热情。更多的中国人希望这个巾帼英雄是真的,而不愿意说她是个艺术形象。
全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小节):交代时代背景。这段用极其简洁的一句话,把时间(咸丰庚申)、敌人(英法联军)、地点(京洛,即北京)、动态(“骚然”一一清政府惊惶失措,人民颠沛流离)完整地展现出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侵略。1857年英法帝国主义借口广东官吏到英籍船“亚罗号”(实为一艘中国走私船)捉拿罪犯和法国一传教士马赖在广西被杀的“马神甫事件”,联合派兵侵犯广东。1858年,又侵犯天津,胁迫清政府签订了属辱的《天津条约》(鸦片贸易合法化,开放十个通商口岸,传教自由,赔款白银六百万两等)。1860年,英法联军又侵入北京,沿路屠杀无辜的中国人民,并将皇家园林圆明园抢劫一空并烧毁。清政府妥协投降,咸丰帝奕詝逃往热河,派恭亲王奕訢与英法议和,签订了《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并赔款英国白银四百五十万两,赔款法国白银六百二十万两。在帝国主义加紧入侵,清政府步步退让的情况下,人民群众纷纷起来,保家卫国。
第二部分(第二小节):写谢庄办团、介绍三保父女。这段一开始交代特定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先写谢庄:“距圆明园十里“,是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必经之地,因而“谢庄是年办团”以抗击侵略者。再写居户:“环村居者皆猎户“,猎人以耍刀弄枪为业,因而三保具有“精技击”、“勇而多艺”的才干。而婉贞“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与她出生在这样的村庄、这样的家庭是密切有关的。这段对婉贞的介绍简洁而又具体,寥寥几句,就把她的性别年龄(女,年十九岁)、爱好特长(好武术)、聪明能干(习无不精)形象逼真地描绘出来。这段在结构上紧扣上段(由于“入侵”才"办团”),在内容上与上段形成对比(清政府投降,群众反抗),在手法上把父女互相对照,三保勇而多艺,婉贞年轻有为,各有千秋,互相媲美。为下文具体介绍,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第三、四小节):写初挫英军,以及婉贞再胜强敌的谋略和决心。
先写三保率团众抗击侵略者的战斗情景“驰而前”,点明敌人铁骑践踏我国领土,横冲直撞;“枪声隆然”,写出敌人杀气腾腾的嚣张气焰。在这大敌压境的严重时刻,三保成竹在胸,机智杀敌。当敌人蜂拥前来时,他警惕地提醒团众“装药实弹,毋妄发”。当敌人近寨鸣枪时,他领导团众“蜷伏不少动“`。当敌人逼近跟前时,他抓住有利战机“急挥帜,曰:“开火”,待敌人还击时,他们”又鹜伏状“。他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可算得有勇有谋的指挥员。
再写婉贞的谋略。初战告捷,三保沾沾自喜,而婉贞独戚然。“戚然”,暗示她深谋远虑。她从侵略者的本性断定“小敌去,大敌来矣”;从敌人长处短处(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妙)和作战地形(吾村十里皆平原)来确定战术一(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方),但这一正确决策没有被三保所接受。三保片面强调人数少,还以长辈身份训斥她:“小女子毋多谈”、婉贞对此不免忧虑而微叹曰:“吾村亡无日矣”。这里“微叹”,用得很贴切,这意味着三保拒绝良策,将会招致严重的后果,但又没有因父亲的固执而感到无可如何,她自有主张必坚特正确意见:“吾必尽力吾力以拯吾村”。
最后写婉贞战前组织动员工作。抚击强大敌人必须动员群众组织青年。因此,她“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集”,点出她组织群众,“诏”,点出她动员青年。“与其……孰若……。“这一表示取舍关系的句式,说明她善于用利害关系去激发青年情绪。“众皆感奋”,就具体地写出了她组织,动员的良好效果。青年们对她的主张,不仅信服,而且情绪高昂。
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写第二次抗战情况,介绍婉贞英勇善战。从五个方面写出婉贞指挥战斗的全过程:。先写“结束”、”皆玄衣白刃,“玄衣”,便于在深林隐藏,不易被敌人发觉;,“白刃”,写出所佩刀剑锋利,更好地杀敌。这说明婉贞战前作了周密考虑和准备工作。再写埋伏:“剿疾如猿猴”,行动敏捷,点出“诸少年皆精技击者”。这是战胜敌人的重要条件。 其次写袭击:婉贞他们“拔刀奋起”,“挥刀奋砍”、“所当无不披靡“而“敌出不意,大惊扰,便捷猛鹰终弗逮,“乃纷退”。 然后写追击:婉贞牢记敌我双方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一看敌人远去,拉长距离,就知道敌人“欲以火器困我”,即下令“急逐勿失”,夹杂在敌人中间搏斗,使“敌枪终不能发”。 最后写胜利:战斗到傍晚,敌人死伤惨重”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弃炮仓皇逃跑了。冯婉贞终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保卫了家乡。 由上可以看出,冯婉贞这个普通的猎户女儿,既有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又有胆有识,谋略出众,她英勇机智,沉着果断,有指挥战斗和组织、动员群众的才子。
* 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清〕徐珂 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京洛骚然。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环村居者皆猎户。中有鲁人冯三保者,精技击。女婉贞,年十九,姿容妙曼,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是年,谢庄办团,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筑石砦土堡于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