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丽华在农历的晴空下诗词之旅(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自古逢秋悲寂寥”,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我言秋日胜春朝”。
“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鹤排云上”,
“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你看,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碧蓝蓝的,一只雪白的仙鹤穿云直上,色彩多么绚丽,动作多么矫健,充满了勃勃生机。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2.4月18日的天天向上汪涵念的那首诗
《那一天 那一月 那一年 那一世》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只是,就在那一夜,我忘却了所有, 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 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
很好的一首诗,不过写他的却是一位得道高僧——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呵呵,很喜欢他的作品。写的都很好。我最近也在空间收集他的诗,喜欢的话可以进来看看。
3.石公山的相关诗词
湖上山忽起,突兀孤云中①。
洪涛日相击,飞雪洒晴空②。
悬崖疑欲堕,怪异由天工③。
雨晴苍翠湿,水落根玲珑④。
时有好事者,闲来穷鸿蒙⑤。
注释译文
①突兀:高耸、高挺貌。
②洪涛:大波大浪。飞雪:喻浪花。
③悬崖句:谓山崖高高耸起,像要倾倒的样子,极言山势峻险。天工:自然形成的工巧。
④苍翠:指山上的林木。玲珑:空明精巧貌。
⑤好事者:此处指贪玩的人。穷:穷究,寻根究源。鸿蒙:广大。指天地之大,造物之奇。
诗词鉴赏
石公山为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原江苏省吴县市)太湖中一小山岛,孤峰耸翠,岩石清奇,风景秀美宜人。(左讠右乃)公乐意林泉,尝游此山,深为这座小岛的湖光胜景所感,乃作此诗以纪念。这首诗详尽细腻地描绘了石公山的挺拔雄姿,迎风搏浪的豪迈气概以及悬崖怪石、巧夺天工的精巧玲珑。诗写得超尘脱俗,清隽洒脱,仿佛在向我们展开一幅优美的山水长卷,很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者简介
实(左讠右乃),明末清初江南吴县诗僧。字可南,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生卒年及俗姓均不详,大约公元1619年前后在世。长于诗文,诗清俊劲拔,涤尽尘俗,当时即为世人传诵。原有集,不传。
4.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 而余平生以为胜期 尝以著之诗歌 翻译
此句取自《君山月夜泛舟记》。作者(清)吴敏树(1805—1873),清代散文家。字本深,号南屏,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市)人。
楼主所问“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句,是《君山月夜泛舟记》首段:“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可译为:“秋天月夜泛舟湖上是最好的游览;而在这样的游览中,尤以在洞庭湖中环绕君山泛舟夜游为最好。不知道古代的人曾经有没有过这个经历?我这一生把泛舟洞庭湖环游君山当作美好的愿望,我曾经在诗歌中写下了这个愿望。现在是丁卯年(同治六年即1867年)农历十五日夜,我才获得一次这样的机会环游君山。”
此段注释:①君山,在湖南岳阳洞庭湖中,又称洞庭山、湘山。传说舜帝南巡不返,二妃娥皇、女英登湘山以寻,知其已死,亦痛极而亡,死后葬于此。舜称湘君,二妃称湘妃,此山因湘君、湘妃曾游,故又称君山、湘山。同治六年(1867)七月十五日夜,作者泛舟绕君山而游,次日写下了这篇游记。 ②上:上等,上乘。 ③周:环绕。 ④胜期:美好的愿望。 ⑤丁卯:指同治六年。望夜:阴历十五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