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母亲对苏轼教育 苏轼的母亲教育他的事情故事

1.苏轼的母亲教育他的事情(故事)

据《宋史》记载,苏轼刚十岁时,父亲苏洵就游学四方,苏轼的母亲在家中主持家务,教育子女。

她对苏轼要求很严格,亲自教他读经史等书籍。不仅教苏轼识字,还特别注重对儿子的德育教育。

一次,苏母教苏轼读《后汉书》时,读到了《范滂传》,苏母为范滂母子不畏暴,为了正义而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动,不禁放下书来,喟然叹息。年幼的苏轼也深深被感动,他问母亲:“如果我长大后,跟范滂一样,不惜舍身就义,母亲会允许吗?”苏母肃然答道:“如果你能学范滂的样,难道我就不能做到像范滂的母亲一样吗?” 苏轼从小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二十岁时已经是博通经史,写起文章来,下笔数千言,毫不费力。

1057年考中进士,做过多年地方官,也曾在朝廷中任翰林学士。但因其一身正气,不阿权贵,所以仕途坎坷。

2.第一篇 苏东坡是他母亲培养出来的吗

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都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个团体“培养”出来的。

作家是如此,书画家亦然。苏轼、苏辙,同出一门,连同父亲苏洵,号称“三苏”,这是历史的偶然,绝不是哪个人培养的结果。

作家和书画家的成就,第一取决于天赋,第二取决于努力,二者缺一不可。没有天赋的人,再努力也无法取得成就;有天赋的人不努力,依旧是庸人一个。

这就是真理,也是常识。 一般说来,一个男人,第一个最亲密的女人,应该是他的母亲。

当然也有例外。例如母亲死于难产,这个孩子失去了母亲,或者孩子的母亲有病,不能自己抚育子女,或者孩子的母亲特别高贵,不能亲自带孩子,那就不得不由另一个女人来代替母亲。

例如传说和戏曲中的包公,就是由嫂嫂养大的,所以他称嫂嫂为“嫂娘”(实际上他父母双全,考中进士以后,就拒绝出仕,回家侍奉老父老母去了);多数皇子,都由乳母带大,难怪他们当了皇帝,还宠信乳母。在民间,由姥姥、奶奶带大的孩子,为数也不少。

总的说来,还是离不开女人。俗话说:“孩子离不开娘”,母亲对子女的影响,很可能牵扯到人品、道德的基本教育,关系到孩子的一生,十分重要。

《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中,开宗明义第一段,就说: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宋史》中的这一段话,当然不是空穴来风,凭空杜撰,而是“有所本”的。这个“本”,就是苏辙为他哥哥写的《东坡先生墓志铭》。

下面引其中的一段原文: 公讳轼,姓苏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曾大父讳杲(ɡǎo镐),赠太子太保。

妣宋氏,追封昌国太夫人。大父讳序,赠太子太傅。

妣史氏,追封嘉国太夫人。考讳洵,赠太子太师。

妣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

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

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也就是说:苏轼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外出游学,母亲程氏亲自课读。

有一天,母亲给他讲解《后汉书》中的《范滂传》之后,喟然长叹。小苏轼看了看母亲,问:“娘,我长大之后,要是也像范滂这样做人,你愿意么?”母亲用反问来回答:“你要是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说到这里,牵扯到一个关于范滂的典故,这就不能不简单地说一说后汉的“党锢”历史和范滂这个人了。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朝政腐败,宦官与外戚勾结,政权落到了宦官手中,各地的官员,大都是那些太监豢养的走狗。他们纳贿,勒索,滥捕无辜,公开卖官鬻(yù芋)爵,垄断仕进之路,贪婪之心,欲壑(hè贺)难填。

当时的书生、士大夫纷纷起来批评朝政,反抗这些不阴不阳的宦官统治。忠贞廉正的儒士和太学生们,不惜冒杀头的危险,上书弹劾奸党,抗议腐败,倡言改革。

宦官们就诬陷他们这是“结党对抗朝廷”,加以禁锢,史称“党锢之祸”。——所谓“党锢”,就是禁止党人出仕,并不许他们和亲友往来。

如果不听话,就要逮捕入狱,那可就是“党狱”而不是“党锢”了。 党锢之祸,是东汉后期发生的一场“大学生闹事儿”,实际上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当然,古往今来,凡是学生闹事儿,真理虽然肯定在学生一边,但是这样的“斗争”从来也没有成功过。原因就是不民主的统治者掌握着政权和军队,可以恣意地打击镇压。

古往今来,这样的“连台好戏”不断演出。 延熹九年(166)和建宁二年(169),宦官两次兴起党狱,打击和镇压重视气节的士大夫,以钳制社会舆论。

许多学者和太学生被捕入狱,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致死。党人李膺、范滂等一百多人死于狱中,其他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

到了光和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方才宣布赦免党人,起用党人来镇压黄巾起义。 在这些正直的学者中,有个名叫范滂的,就是一个勇敢的青年,面对阉党的疯狂迫害,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自己走向了刑场。

那一天,苏轼的母亲教儿子读的,就是《后汉书·党锢列传》中的《范滂传》。 《范滂传》的全文,这里就不引了,只引他“慷慨赴死”这一段,并适当加一些注解: 初,滂等系(jì记)狱,尚书霍谞理之。

及得免,到京师,往候谞而不为谢。或有让滂者,对曰:“昔叔向婴罪,祁奚救之,未闻羊舌有谢恩之辞,祁老有自伐之色。”

竟无所言。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

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

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

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

3.古代名人母亲教育故事有哪些

古代名人母亲教育故事【苏母】

《宋史·苏轼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苏轼十来岁的时候,程夫人给他读《后汉书·范滂传》中的故事。范滂是东汉时代的著名政治家,他查办贪官污吏,铁面无私,结果遭到奸臣陷害,被判处极刑。上刑场前他与母亲诀别,说: "母亲,我对不起您。今后只有靠弟弟尽孝心了,我就要跟随父亲在九泉之下。生者和死者,都各得其所。只求您舍弃难以割断的恩情,不要增加悲伤。 "他母亲深明大义,对他说: "你今天能够与忠义之臣齐名,死有何恨!既已享有美名,又要盼望长寿富贵,岂能双全?我支持你为了理想舍弃生命。 当时,十岁左右的苏轼站起身来,激动地说: "母亲,倘若我也要做一个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很平静地说: "你如果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

苏轼母亲对苏轼教育的诗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