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玉林 描写玉林的好词好句
1.描写玉林的好词好句
语:聪明伶俐 点意 见经识经 见精识精 精明能干 精明强干 伶俐乖巧 伶牙俐齿 巧捷万端 千伶百俐 手疾眼快 手急眼快 四清六 别具慧眼 百伶百俐 辨炎凉 冰雪聪明 聪明绝世 聪明伶俐 聪明世 聪明直 巧若拙 福慧双修 汉吃眼前亏 慧妙舌 慧巧思 行慧 绝顶聪明 精明能干 精明强干 绝圣弃智 敬谢敏 谨谢敏 锦绣肠 口齿伶俐 兰质蕙 目达耳通 敏 卖乖弄俏 冥顽灵 明昭昏蒙 弄巧拙 弄巧反拙 偶变投隙 巧妇难米炊 七行俱 千虑失 七窍玲珑 识务者俊杰 势造英雄 智愚 投机取巧 剔透玲珑 万物灵 秀外慧 黠痴 右手画圆左手画 颖悟绝伦 颖悟绝 予智予雄 抓乖卖俏 抓乖弄俏 自作聪明 足智谋 名句: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务细捐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文章其书满家规姚、姒浑浑涯逮《庄》、《骚》闳其肆其外自韩愈 < 进解>六艺经传皆通习<师说>韩愈我再想想 先看看 补充```。
2.玉林红粉骷髅何足争石崇当日太怜卿是谁的诗句
女儿帜·西晋篇·碎珠
记得一句现在非常流行的话:为了爱情,就算你毁我容也是值得的。当然,没有人把这句话当真,因这句话本就是被当作笑话传播的。每当我独自一人冒酸气时我都要问自己:这世上到底有没有所谓的爱情,如果有,为什么我看不到?今天,我要说一个女人的真实故事。
绿珠不是绿色的珠子,而是一个女人。她本是歌女,博白人,巨富石崇用三斛最名贵的珍珠把她买下后她便成了石崇的爱妾。什么女子最善相人?是风尘女子,因她们阅人无数。什么女子最不善相人?亦是风尘女子,因她们大都被自己相中的人抛弃。不过绿珠不同,石崇待她很好,她生活得很幸福。然而在世人看来,正是这眼前的幸福带来了日后更大的不幸。其实我倒觉得她是幸福的,一直到死她都幸福。
童话故事的结尾常常有这么一句:从此,她和王子快乐地生活着。不过我说的这个故事不是童话,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真实的故事中,快乐地生活总是很短暂。赵王风闻绿珠美貌,向石崇讨要。石崇不给:五百侍女,随君取之,独绿珠不可。赵王恼羞成怒,发兵讨之。就在兵临楼下之时,绿珠举身坠楼而死。石崇被伏后,只求一死。老实说,故事讲到这里我原本是有几分诧异的。绿珠一风尘女子,本应无情才对,石崇只不过是有钱,而赵王权势炙人,她没理由以死相抗呀。而石崇本为绿珠美貌倾倒,现绿珠已死,他更没理由不求生,独求死呀。我所能想到的惟一理由是:他们彼此爱上对方了。虽不知道这个理由站不站得住脚,不过我只能如此,方解得开心中疑惑。我承认我现在不是很理智。
后世有人很理智地写了首诗评论此事,诗评曰:
红粉骷髅何足争,石崇当日太怜卿。若将掌上明珠赠,安得楼头好梦惊。七尺竟同珊瑚碎,一身浑似落花轻。当年歌舞人何在,金谷园空夜月明。
3.广西玉林市容县的美丽的民间传说
杨贵妃,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也是海内外公众所熟知的一个历史人物,素有“中国古代第一美女”之称。据唐朝钦定的《全唐文》、明朝的《永乐大典》等史书记载及容县民间传说记录,杨贵妃生于公元719年,原名杨玉环,出生于广西玉林市容县十里乡杨外村。小县城出大美人 广西玉林容县是一片古老而有文化内涵的土地,是广西最大的侨乡,山清水秀,有着丰富的人情风俗资源,是节假日旅游的休闲胜地。其中的“三名”景区:真武阁、杨贵妃故居、都峤山,已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贵妃园占地15亩,是根据唐代杨贵妃一生的传奇故事而建造的仿唐古建筑。
杨家有女初长成 刚走近杨贵妃故居,就被四季流着清泉的杨妃井深深地吸引了,芳草青青,葱葱郁郁。
传说这里就是杨玉环小时候取水、洗衣、洗菜的地方。后人为了纪念她而把这口井叫做“杨妃井”。据元、清两代的《容县志》记载说:“杨贵妃故里在辛里墟羊皮村,有井曰杨妃井。”辛里墟羊皮村,就是现在的十里乡杨外村。
据记载,杨妃井原为矩形方石围成的浅井,相传小玉环因饮此井水而姿容艳丽。明代广东学者邝露等曾专门考察过此井,他在《赤雅》一书中称“杨妃井最冷冽,饮之美姿容。下多芳草……”。杨玉环离别容县将往四川时,曾在此饮水唱歌作别乡亲:“玉泉井水清又清,难舍故里一片情;但愿井泉常如注,永佑容州得康宁。”明代《广西名胜志》等古籍中也有记载。
看名楼机巧感名女貌美攀名山幽静
体味容县“三名”魅力
□王海荣
地处广西东南部的容县是南方著名的“侨乡”,光一个沙田柚就使其成为名扬四海的“中国沙田柚之乡”。想不到,最近又从容县冒出三件宝。
名楼真武阁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称“江南四大名楼(阁”)的容县真武阁修建于明朝初年,1982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多年来,这座沧桑的古建筑经历了5次地震、3次台风,仍安然无恙,它也是四大名楼(阁)中唯一没有进行重建而完整保留至今的一座。
真武阁之所以闻名,在于整座楼阁不用一颗铁钉,而是用近3000条格木构件,以杠杆结构原理,串连铆合,彼此扶持,互相制约,合理协调地组成一个优美稳固的纯木统一体。最奇巧的部分,要数在二楼的四根悬空的大柱子。这四根大内柱虽然要承受上层楼板、梁架、配柱和阁瓦、脊饰的沉重荷载,柱脚却悬空不落地,下可过物。这种杠杆作用,像天平一样维持着整座建筑的平衡。
名女杨贵妃据唐朝天宝年间(公元743年———755年)四门助教许子真撰《容州普宁(容县曾称为普宁县)杨妃碑记》记载认定:“杨妃,容州杨冲人也,离城一十里。小名玉娘,父,母叶氏。”这段历史,也使容县名正言顺地成为“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的家乡。在容县十里乡杨外村,至今仍保留着杨妃山、杨妃庙、杨妃井等遗址,还有众多民间传说、历代名人题咏的诗词。慕美之心,人皆有之。何况是杨贵妃这样的绝代佳人,这更引起了游人浓郁的兴趣。容县在原有的杨妃梳妆台遗址处修建了占地15亩的贵妃园。园内根据杨贵妃一生的传奇故事建造了仿唐古建筑。各组建筑物内采用仿真硅胶人物像,重现了贵妃出世、梳妆容州府、册封贵妃、贵妃醉酒、贵妃出浴、一骑红尘妃子笑、含冤马嵬坡等历史场景,使游人仿佛置身于大唐盛世。
名山都峤山都峤山,又称南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二十洞天。都峤山自古就是华南道教、佛教、儒教三教合一的宗教圣地、风景区及讲学场所,古时有九寺十三观之盛。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名相李纲、明朝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等都曾慕名前往游览题咏。1988年被定为广西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由于新辟了进山公路,汽车可以很顺畅地直达都峤山山麓。乘登山缆车升到山腰处,游客眼前顿时被大大小小的山峰包围了。比较出名的有八峰:中峰、云盖峰、八景峰、马鞍峰、兜子峰、仙人峰、丹灶峰、香炉峰。由于是清晨进山,山间的岚气尚未散尽,只见云蒸雾绕,山峰出没其中,竟若一尊尊向你缓缓走来的佛像。
在都峤山,你可以随处看到典型的丹霞地貌。据介绍,由于地壳运动,再加上外力风化,使都峤山拥有大大小小300多个岩洞,有名有姓的就达100多个。在山腰处一排褐红色的岩洞内,摆放着五百罗汉像,形成一条蔚为壮观的罗汉长队,人行其中,时闻远处传来的山涧声、清脆的鸟鸣声,尘世喧嚣荡然无存,静穆之心油然而生。
4.玉林有哪些历史名人
李绍昉 李绍昉,乾隆五十二年旧历二月初二日亥时,李绍昉诞生于清湾乡朱砂村树楼坡,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旧历四月十六日丑卒于桂林,后移葬于清湾乡凤塘村陈埇深陂(土化)山。
李绍昉才华卓绝,在中举之后,声名远震京师,为嘉庆皇帝殿试钦点的“复元”,并因此成为科场佳话。李绍昉秉性忠耿,持身廉洁,虽从政二十多年,落得两袖清风,家境萧条,此人所共知之事。
绍昉于道光五年(1825年)丁父艰回里,服满生,筹建奎光塔于县城东六巷大岭顶,塔高九层,一百尺。绍昉写《奎光塔上梁文》。
塔于道光十年十月建成,咸丰七年(1857年)被匪焚毁。绍昉在建塔期间,应广东高廉观察使之聘,到高雷书院讲学多次。
绍昉题黄鹤楼联:“诗在上头多,看江水依然,谁复唱铜琶别调;仙如招手至,问梅花落未,我欲闻玉笛遗音”。 玉林信息港曾肇图 玉林林大泉塘村人(今茂林乡),是从广东省兴宁州于清道光初迁来定居的。
曾肇图虽出生于书宦之家,但不曾读过书,家贫如洗,初来时只得在茂林桥摆卖茶水谋生,因言语不通,常被土著视其为侮辱、剥削的对象。 大约在清道光初,曾肇图由一个农村贫民,变为富翁。
时人皆说其是“富甲玉林州”。 变富后,“有钱不识享福”是乡人对他的评语。
他仍保持着过去劳动者的本色,穿大襟土布衫,戴大母笠,着草鞋劳动,在家是这样,出圩入城也是一样。 道光十四年(1834年)在清州宫王彦和倡导的大修州城的募捐开始了。
曾肇图接邀请信后,派晚子曾韦满代表参加。曾韦满执笔书“曾肇图认捐五千贯”(考清未出版《玉林州乡土历史教书》所载:则以曾重光名义认捐的。)
还说:是五千贯,包足亦可。这次献捐以曾肇图献捐最多,论功行赏,功绩最大。
玉林州城建筑完成了,其规模之大,建筑之牢固,外观之壮丽,除桂林皇城外,冠压全省。“千州万州不如玉林州”是百多年来两粤人民对玉林城的赞歌。
以后不少次战乱,转危为安,均赖此城垣,群称“玉林城是福地”。 在赞扬玉林城的同时也赞扬曾肇图慷慨捐献大修玉林城的功绩。
有说“由南门至东门的一段城墙是曾肇图捐修的”,“由南门经东门到八角楼这一段是曾肇图捐修的”,“西湖池万寿宫是曾肇图包修的”,虽似属夸张,实质上都是赞扬曾肇图。可是后来《玉林州志》登载大修玉林城事迹时对于曾肇图的功绩却一字不题。
曾肇图轶事,是从清道光至今百多年来在玉林五属各县流传很广的故事。各地传说在情节上是略有差别的,而内容却基本相同。
有不少人对曾肇图慷慨捐修玉林城而予以赞扬;又有人以曾肇图是布衣,虽然捐资修城有功,不应载入史册;有人以其行动是故意造作出乎常理之外,而把他作为嘲笑的对象;也有人以此是心有痛苦,是咬牙,不是好笑,予以同情。玉林信息港俞作豫 字备予,参加地下工作时,曾化名刘慈;因排行十三,人们亲切地称他“十三叔”。
公元1901年4月10日(光绪27年农历2月22日)出生于广西北流县平政石梯口村(今平政乡岭垌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俞作豫自小勤奋好学,天资聪颖,记性很强。
七岁时开始在本村大路寨念私塾。十三岁(1914年)入北流县立中学第一班就读。
在学校里,受到了民主革命新思想的熏染,积极参加讨袁和反帝爱国示威游行。1918年中学毕业后,为了“护法”报国,便入广东西南护法军二军燕塘讲武堂学习军事。
1920年以优异成绩在讲武堂结业后,任桂军的排长、边长、营长。1930年9月6日(农历7月14日),年仅29岁的俞作豫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广州红花岗。
就义前,他挥笔写下了“十载英名宜自慰,一腔热血岂徒流”的豪迈诗句。临刑时,神色自若,视死如归,昂首高呼:“打倒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革命胜利成功万岁!” 聂荣臻同志在回忆录中对俞作豫作了很高的评价。
他说:“俞作豫同志1930年被捕牺牲,他对广西工作的开展和左、右江起义是有重要工献的。”玉林信息港杨 妃, 容州杨冲人也,离城一十里。
小名玉娘,父维,母叶氏。维尝谓先人云:葬其祖去此十里许,逢一术士,忘其姓名,云此坟若高数尺必出贵子,惜太低,生女亦贵。
妃母怀孕十二月生。初诞时,满室馨香,胎衣如莲花,三日目不开。
母夜梦神以手拭其眼,次日目开,眸如点漆。抱出日下,目不瞬。
肌白如玉,相貌绝伦。后军都督杨康见之,以财帛啖其父,求为女。
妃家素窭,不得已与之。康有子二读书,妃三岁,日夜同坐听其诵。
渐长工,通语孟。康夫妇惜如珠玉。
杨长史琰摄行帅事,闻之左右,令与母偕来,一见大奇,私谓厥妻曰:‘此女资质异常,貌有贵相,吾二女远未逮也。’遂给以金帛与康,求为女,康不从,乃胁取之。
举家号泣。送去无几何,长史秩满,携归长安,与二女同教,性妃性昭慧,谙音律,明经史,后进入寿宫。
开元二十四年,明皇诏入内,号太真,太被宠遇。天宝间册为贵妃云。
玉林信息港王 力 (1900~1986年)字了一,博白县城厢镇新仲村岐山坡人。他从小天资超人,四五岁的时候,秀才出身的父亲就教他读书识字,六七岁在村里的私塾读书时,对《三字经》、《神童诗》就能熟读成诵。
八岁跟随父亲到当。
5.五彩田园魅力玉林作文要四百字的作文
家乡的秋天小时候的秋天也是家乡的秋天,总是蓝蓝的,让人心醉,偶尔飘过的云朵,变换着各种图形,任你遐想无际。
然而中年的秋天也是异乡的秋天,总是不见那时的思绪。前几日到临沂,在高速路上,望着窗外的蓝天与白云,似又回到了童年与故乡。
秋天象征着成熟,能给人们带来收获的喜悦。记得在霜地的黄昏里,在不远处的袅袅炊烟里,抱着又圆又大的地瓜,那心情用现在的话说是多么的“爽”啊!再大些,用枯叶烧起的黄豆稞里,寻觅着无尽的秋香,我敢说那是这世界上最美味的豆香!至少在现在的城里从来还没有闻到过!秋天又是“焜黄物华衰”的季节。
原本翠绿的树叶渐渐地失去了生命的本色,在风霜雪雨的侵袭下,一天比一天枯黄,然后悄悄地随风漂落。在那欣赏美景的时刻,不得不用线将那精美的黄叶穿成一串,晾挂在屋檐下,等待享用它燃烧后上面飘来的大煎饼的清香。
快流口水了吧,能干的小伙子一气能吃进十个去。离家之后的飘荡中,再也没有闻到这么亲切的香味!那时家乡的落叶,哪有什么悲伤,如今异乡的落叶,只是无数的怅惘,在心底里,偶尔冒出的点点思绪和安慰,是面对这静默的毁灭,会将是一次如火的涅盘,抑或是一次生命的嬗变。
秋景有人说:“秋天真美!”我听了特别想去寻找秋天。秋天在田野里。
田野里的稻子都熟了,黄澄澄的,仿佛是一块大金子。东边,人们开着收割机,正向这边开来,他们让每一粒稻子都进了仓库。
秋天在树林里,各种树木的叶子都黄了,一片一片地落在了池塘、地上。然而松树仍然抬头挺胸,一动也不动地站在风里,身上的叶子还是那么葱绿。
秋天在花园里。花园里菊花怒放,红的,黄的,绿的,白色,橘红的……这些菊花的花瓣就像细细的萝卜丝一样。
有的菊花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花芯;有的菊花才展开两三瓣;还有的菊花的着朵儿,好像马上就要展开花瓣似的。秋天在果园里,果园里的苹果、桔子、香蕉等果实都成熟了。
叔叔阿姨们拿着篮子,把果子一个一个地摘了下来。那些没有摘下的果子,好像在说:“快把我们摘下来吧!那些要买水果的人们等着我们呢!”秋天在人们的身上。
人们身穿着毛衣、背心、羊毛衫等等。秋天到底在哪儿呢?秋天就在小朋友们的眼睛里,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发现,我们就会得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故都的秋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