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的诗人选择范围(高考文言文以及诗词鉴赏的范围是)

1.高考文言文以及诗词鉴赏的范围是

这个。。。。。。应该没什么范围吧

如果真的要说有范围的话,那就应当是二十四史中的全部人物传记再加上中国古代主要散文家的文学作品

以及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上的全部古诗

目前自主命题省份教多,不同省份的命题趋向也不尽相同,目前来看文言文还是以传记为主,而且主要是汉朝,南北朝和宋朝的人物,部分省份近几年喜欢考古代散文,这些则是以唐宋时为主

至于诗歌,目前唐诗的考察有些冷淡了,各个省都开始加大了对宋词的考察力度,而且也已经出现的鉴赏元曲的试题,不过其它朝代的诗歌似乎还没看到过

全国卷近几年考的还依然是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

2.求高中诗歌鉴赏的诗人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入仕以前 自代宗大历七年(772),至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

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

十八年(802) ,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

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永贞时(805),王叔文、韦执谊实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韦上书,建议广开言路,选拔人才,惩恶赏善,举贤任能,不失时机地迅速改革。

但不久,王、韦等被贬,改革失败。他的建议未及采用,写有《寓意》等诗表示惋惜。

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对社会政治各项重大问题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这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作《观刈麦》,《长恨歌》。

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

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

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在儒家“兼济”思想的指导下,他不怕得罪权贵,连续上书论事,如《奏请加德音中节目》、《论制科人状》、《论和籴状》、《奏阌乡县禁囚状》等,都是关系国家治乱、人民生活的重要文件。

与此同时,他还自觉地以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促进新乐府运动,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和他在政治上的努力相辅而行。但由于朝政日趋腐败,他的这些奏状和诗歌反而招来当权者的忌恨与打击。

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

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贬江州以后的内外迁调 自元和十一年(816),至大和二年(828) 。

3.高考语文之古诗分类鉴赏一:高考古诗鉴赏有哪些分类

古代的送别诗,往往是由眼前景而触发心中情,鉴赏时要关注送别诗中的时空意象和常见物象,如离别诗中常出现的“日暮”“斜阳”“月夜”“清晨”“暮钟”等表明时间的意象和“长亭”“南浦”“客舍”“曲江”“阳关”等表示地点的意象,以及“寒蝉”“杨柳”“浮云”“孤舟”“浊酒”等表离情别意的物象。

艺术手法上常常会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常用虚实相生、对比衬托的手法;或直抒依依不舍的离情、情深意长的感恩、孤寂惆怅的悲伤;或借诗一吐心中积愤、表明高风亮节的志向、传达真挚坦诚的勉励等。鉴赏时应注意所写之景的色调对直接表达诗人感情的作用。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4.高考古诗词欣赏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很多人在看古诗词时,有时觉得某首诗词很好,但真要其说出个所以然,却觉得无从下手。诗歌鉴赏对有一定文学积累的人来说有时是一种直观的感受、感性的理解,这固然和缺乏积累有关,但欣赏诗歌也是有一定方法和规律可循的。

一、诗歌鉴赏有规律

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是由诗歌创作的过程决定的。诗歌创作的过程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图景相结合,然后将其外化为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由此,我们进行诗歌欣赏就应由语言入手。言为心声,作家赖语言将自己的情思输入作品,读者赖语言从作品中挖掘作家的情思,这就是刘勰说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有了语言文字的依托才能联想、想象,体会作品就容易多了。因此,诗歌欣赏的第一步是揣摩语言,尤其要对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以及比喻句加以注意。接下来,要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中描绘的画面再现和补充出来,获得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如临其境。再结合创作背景领会画面背后无限深远的意蕴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进入诗的意境。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分别描绘了“赤壁江山图”和“赤壁豪杰图”。要想准确再现作者描绘的图景,必须揣摩诗人描写意象时使用的词语。上阕中的“乱”、“穿”体现了山崖的不平、险峻、直插云霄;“惊”写出了波涛的气势,使人惊心动魄;“千堆雪”是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江水拍打江岸后飞溅起的浪花的颜色和形态。在对这些词语揣摩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调动感情,眼前会呈现这样一幅图景:长江汹涌奔腾,山崖陡峭,散乱地直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拍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同样,下阕可以通过对“羽扇纶巾”、“谈笑”、“樯橹灰飞烟灭”等词句的揣摩展开想象,在眼前展现出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的强敌的画面。再联想苏轼当年四十七、被贬黄州的境遇,就不难体会出,他称颂周瑜,意在抒发自己渴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感情。

诗歌欣赏活动的目的是要进入诗的意境。在这首词中,两幅图就是“境”,壮志难酬情就是“意”,二者结合构成了本词磅礴而雄浑,豪放中略见苍凉的意境。读这首词,一位襟怀超远、有着英雄气概的诗人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

综上所述,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可以归纳为:一、揣摩语言、品味意象;二、展开想象、再现画面;三、结合背景、体会感情。

用这一方法对辛弃疾词《鹧鸪天》进行赏析: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芥菜花。

此词为辛弃疾罢官乡居期间所作,诗中的景物点染出生机勃勃的早春农村风光,组成的是一幅富有生命力的画面。由这幅画面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欣赏和流连。词的上阕“破”和“鸣”字非常传神,“破”写桑叶逐渐萌发、膨胀,不仅有动态,而且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速度和力量。“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高兴、得意的神态。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芥菜花”对比,赞美乡野溪头迎风开放的芥菜花,表达了一种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和追求。

二、物象、意象和意境

要想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不仅要在平时多读一些诗歌、多研读一些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还必须要弄清并积累一些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

先来谈谈诗歌鉴赏中的几个重要概念———物象、意象和意境。

物象是指客观事物的形象。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形象。物象和意象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客观形象,一个是主观形象。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客观物象一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便成为意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歌中的形象都是意象。

5.高考诗词鉴赏 常见诗人风格

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 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 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 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 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 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 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 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 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 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 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 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 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 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 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 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 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 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 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 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 苏轼的旷达豪迈; 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 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 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 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 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 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 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 1.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 王维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1)早年对世间的功名利禄也充满了热情和向往,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2)其诗作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 孟浩然 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

(1)他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有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 (2)他的诗更贴近生活。

往往即兴而发,不假雕饰,比王维诗更显淳朴,自然平淡是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2.豪侠型才士 :王翰 、王昌龄 、崔颢 诗歌创作具有豪爽俊丽而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创造出了清刚劲健之美。

3.边塞诗人 高适、岑参 高适 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沉雄浑厚,有一种慷慨悲壮之美。 古体诗见长,近体律诗好的不多,但他的一些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有气质沉雄、境界壮阔的特点。

岑参 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部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加以歌颂。 4.李杜 李白 绝句风格: a自然明快。

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自然含蓄,真实简练,又蕴涵丰富。 b清新俊逸。

境界清新,内蕴飘逸潇洒的风神,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绝句里。 杜甫 沉郁顿挫:忧愤深广、气蕴内转,波澜老成,起伏顿挫、回环往复。

5.韩愈 诗风沉郁顿挫有之,清新自然有之。 孟郊 苦吟诗人,惯用白描、形象化比拟,多表现其凄凉苦寒的贫困生活,诗境幽僻,风格峭硬,有一股透骨寒气。

6.柳宗元 诗歌多抒发被贬谪的抑郁悲伤、思乡之情。风格清冷峭拔,忧愤深广。

山水诗平淡、冷漠安寂。 7.小李杜 李商隐 擅长七律、七绝,风格深情绵邈、绮丽精工,有的比较隐晦,无题诗、准无题诗最负盛名。

杜牧 咏史诗 峭健中幽风华流美之致,创造出明快优美的意境,有俊爽风格。 纪行写景诗 笔调清新飘逸,别具一格。

8.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1.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

2.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

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9.姜夔,词风清劲凄美,与以典丽绵密著称的吴文英,以及爱国词人辛弃疾,是南宋词坛上鼎足而三的重要词人。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更多的是家国之思,辛酸之泪。

10.辛弃疾以词名家,其诗歌却因诗集亡佚而多不被重视.其诗歌主题表现为个人感愤、闲适自得、参悟人生三个方面;与主题相对应,其诗歌风格也呈现出雄迈峭劲与婉曲反迭兼容、朴拙厚重与清新隽永并蓄、偏重理趣与说教直白共存三种风格.。

高考古诗词鉴赏的诗人选择范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