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反衬(用反衬手法的诗句有哪些)
1.用"反衬"手法的诗句有哪些
1、《绝句》
唐代: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
2、《鸟鸣涧》
唐代: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桂花在无声的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它们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3、《入若耶溪》
南北朝: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译文:我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荡悠。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这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4、《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好像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5、《使至塞上》
唐代: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2.什么反衬的古诗
以衰(兴)衬兴(衰)
诗人为了表现兴盛景象、明丽之境、慷慨之情等,往往会通过描写极衰之景,使兴更兴。或为了表现衰败之境、忧伤之情,用极盛之景,使衰更衰。如苏轼的《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以动(静)衬静(动)
以动衬静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手法。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润中。
以乐(哀)写哀(乐)
古代诗词创作中,常常以乐景写哀情,哀景抒乐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倍增其哀”(王夫之)。用美好的意象、积极的意境,表达出一种落寞、悲悯、消极的情感。如谢浑的《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红叶青山急水流”,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明丽之景和“日暮酒醒人已远”构成反衬。景色越美,别离越难,离愁越深,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以虚(实)衬实(虚)
以虚衬实或以实衬虚就是诗歌中虚景和实景相辅相成、虚实相生,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主旨。如苏轼的《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诗人构想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将“�娥”与作者之妻类比,以虚衬实,以虚证实,衬托妻子的孤寂无伴;通过描写双燕相伴的画面,反衬出天上孤寂无伴的�娥和孤寂无伴的妻子思情之孤苦、凄冷。这一以虚衬实的高超艺术手法,与上片飞雪与杨花互喻的手法一道,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诗词中的衬托
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是一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
衬托的手法在古诗里多有使用,往往能让诗歌的画面更加形象生动,让诗意更浓。以动衬静入若耶溪南北朝·王籍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从标题可知,这是诗人写到若耶溪游玩的。
开头两句写诗人乘船入溪游玩,用一“何”字写出满怀的喜悦之情,而“空水”之后用了一个“共”,写出水天一色,自然交汇之美。用“悠悠”一词写出“空水”悠然恬静之态。
三四句写在船上看到的山光水色,山峰北面生出层层云霞,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诗人用一“生”字写云霞从山巅孕育而出,赋予其动态,尽显生气。
“海日生残夜”,“海上生明月”等都是用的这样的写法。其次,诗人用一“逐”字写阳光,仿佛阳光也有了生命,有意地追逐着蜿蜒曲折的水波。
一切都是那样地美好而富有生机。五六句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声阵阵,林间愈发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显幽静。
“蝉噪”、“鸟鸣”是因为山林的幽静才使得这些声音能给人噪的感觉,但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影,山林的寂静就更加凸显出来了。“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
这种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据说正是王籍的首创。末尾两句写诗人面对这若耶溪的美景,不禁厌倦官场宦游,“此地动归念”,产生了归隐此地之意。
全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抒写自然之美便是在抒发自己内心见美景之后的欢喜,情与景十分自然和谐。诗人文辞清婉,以山林间的寻常景物创造出宁静恬淡的意境,使人闻之忘俗,见而忘忧。
如此美景,怎么不让人流连忘返?这样的以动衬静的写法,王维可谓是个中高手。他多诗歌里面都是这样的,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而且往往诗中有画,美不胜收。
来看这首大家很熟悉的《山居秋暝》。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田园美景的喜爱,并对隐居生活的满足。
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空山”写出这里人迹罕至,自然空灵。秋雨初歇,空气、天地都洗刷一新。
颔联写天色已晚,却有皓月当空,盈盈月光穿透松。
4.古诗中的几种衬托手法
衬托——用甲事物 (宾) 陪衬托出乙事物 (主) 。
(一)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如“桃花潭水深千石,不及汪伦送我情。”正衬对所描绘的事物在程度上主要起进一步加深的作用。
(二)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不好的”衬托“好的”,用“动的”衬托“静的”,……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反衬对所描绘的事物主要起加倍凸显的作用。(反衬与对比)
常考的反衬手法:
1、动静衬: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衬。
(声寂衬:以声衬寂,以寂衬声。)
2、虚实衬:以虚衬实,以实衬虚,(虚实结合)。
3、景情衬: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正衬:乐景衬乐情,愁景衬哀情等等。如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花泣露”。)
4、其他一般的反衬
5.中学语文古诗词中能表现反衬手法的名句有哪些
一、以衰衬兴
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荑花尽杏花飞。可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辛荑花,又叫木兰花、毛笔花,阴历二月开花)
此诗第一、二句作者用“黄鸟稀”、“辛荑花尽”、“杏花飞”三个意象具体渲染了“谷口”(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残”的凋零气氛,然作者写此诗是为了抒发自己的伤春思绪吗?非也。请读三、四句:山窗之下的幽竹是多么可爱啊,它不改清新阴凉,殷切地等我归来。这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幽竹”,不正是外美与内美和谐统一的象征么?不正是作者心中的最爱么?读到这里,我们恍然领悟出,原来作者写“春残”之景物,并不在抒发伤春之情,而是借春鸟春花之“改”,来反衬幽竹之“不改”。明乎此,作者抒发的钟情幽竹之痴情,作者表达的赞美坚贞节操的题旨,就显得鲜明可感了。
又如苏轼的《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此诗第三、四句,作者用诗的语言提醒自己的朋友,同时也是提醒读者,在一年的好景之中,最好的是“橙黄橘绿”时节。因为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因为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们讴歌的“嘉树”,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一直为诗人们所赞美。显然,作者着意赞颂“橙黄橘绿”这一意象,正是要赞颂坚贞的节操,赞颂完美的人品。为了凸显这一主旨,作者用“荷尽”、“菊残”二句诗作为反衬,让读者从比较的角度去领悟橙橘之可爱可贵,显得多么生动有力。通常被人们下面歌颂的“荷”,“菊”,在此诗中竟作了“橙橘”之反衬,这手法是多么富有创意。被苏轼称作“慷慨奇士”的刘景文,读到这首包孕赞赏勉励之情的赠诗,怎能不深深感动呢?
二、以动衬静
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润中。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在古仁人看来,排除私心杂念之闲心静境,乃是人生的崇高心态。此诗描写的是作者在月夜里陶醉于春山春涧中的感受。
诗人倘佯其间,内心非常闲静,连细微的桂花(桂花有春桂、秋桂两种,这里应指春桂)从枝上落下都觉察到了;正在萌生万物的春山,作者感到的是一片空寂。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洒上银辉之时,竟使山鸟惊觉起来,它们在山涧不时地发出叫声,这叫声显得那么清脆、悠远。为了传达置身春润中的宁静的感受,作者通过“花落”、“月出”,特别是“鸟鸣”这些动态景象,既反衬出春涧的幽静、迷人,又使春涧绝不枯寂而显出内蕴生机。以动衬静,动静相映。“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包含着生活和艺术的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