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字结尾的成语 (15个)
-
1
秋毫不犯
- 成语拼音:
- qiū háo bù fàn
- 成语解释:
- 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 成语出处:
- 《史记 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汉书 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
2
毫毛不犯
- 成语拼音:
- háo máo bù fàn
- 成语解释:
- 毫:细毛。一丝一毫也不侵占。形容非常廉洁或守纪律。
- 成语出处:
- 晋·常璩《华阳国志·广汉士女》:“纯独清廉,毫毛不犯,夷汉歌叹,表闻三司。”又《南中志·宁州》:“广汉郑纯,独尚清廉,毫毛不犯,夷汉歌咏,表荐无数。”
-
3
明知故犯
- 成语拼音:
- míng zhī gù fàn
- 成语解释:
- 明知不对;却故意违犯。
- 成语出处: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问:‘一切生灵具有佛性,既有佛性,为甚么却撞入驴胎马腹?’师曰:‘知而故犯。’”
-
4
秋毫勿犯
- 成语拼音:
- qiū háo wù fàn
- 成语解释:
-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同“秋毫无犯”。
- 成语出处:
- 《北史 隋纪下 炀帝》:“营垒所次,务在整肃,刍荛有禁,秋毫勿犯。”
-
5
纤毫无犯
- 成语拼音:
- xiān háo wú fàn
- 成语解释:
- 纤毫:非常细微;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老百姓的利益
- 成语出处:
- 《北齐书·元景安传》:“显祖闻之,遗使推检,同行诸人赃污狼籍,唯景安纤毫无犯。”
-
6
知而故犯
- 成语拼音:
- zhī ér gù fàn
- 成语解释:
- 故:故意。知道不对,却故意违犯
- 成语出处: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19卷:“问:‘一切含灵具佛性,既有佛性,为什么却撞入驴胎马腹?’师曰:‘知而故犯。’”
-
7
不可侵犯
- 成语拼音:
- bù kě qīn fàn
- 成语解释:
- 不能侵凌触犯
- 成语出处:
-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德国愿意停止反苏,愿意放弃所谓《防共协定》,承认了苏联边疆的不可侵犯。”
-
8
东窗事犯
- 成语拼音:
- dōng chuāng shì fàn
- 成语解释:
- 见“东窗事发”。
- 成语出处:
- 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
9
柔而不犯
- 成语拼音:
- róu ér bù fàn
- 成语解释:
- 犯:侵犯。指性情柔和,但不容侵犯。
- 成语出处:
- 《后汉书 胡广传》:“柔而不犯,文而有礼,忠贞之性,忧公如家。”
-
10
一干人犯
- 成语拼音:
- yī gān rén fàn
- 成语解释:
- 指罪犯和有关的人。
- 成语出处: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7回:“奸夫淫妇,虽该重罪,已死勿论。其余一干人犯,释放宁家。”
-
11
众怒难犯
- 成语拼音:
- zhòng nù nán fàn
- 成语解释:
- 群众的愤怒不可触犯。
- 成语出处: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
12
真凶实犯
- 成语拼音:
- zhēn xiōng shí fàn
- 成语解释:
- 真正的罪犯。
- 成语出处: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快快出去查明受害的百姓,赶紧指出真凶实犯,本县立刻就要办人!”
-
13
真赃实犯
- 成语拼音:
- zhēn zāng shí fàn
- 成语解释:
- 赃物是真的,罪犯是确实的。泛指犯罪的证据确凿。
- 成语出处:
- 明 徐渭《女状元》第三出:“临邛卓家失了盗,那伙做公的没处拿真赃实犯。”
-
14
风流罪犯
- 成语拼音:
- fēng liú zuì fàn
- 成语解释:
- 指轻微的过失
- 成语出处:
- 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把孩儿风流罪犯寻些个,吊着脚腕又不敢将脚尖那。”
-
15
秋毫无犯
- 成语拼音:
- qiū háo wú fàn
- 成语解释:
- 秋毫:动物秋后新换的绒毛。比喻十分纤细之物。形容军纪严明;对百姓无丝毫侵犯;也形容为人清正廉洁。
- 成语出处: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 最后一个字是犯的成语,犯字结尾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