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攻的成语 (17个)

1

大举

成语拼音:
dà jǔ jìn gōng
成语解释:
大举:重大的行动。大规模出兵,向敌方
成语出处: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33回:“因吴佩孚此时目光,已从军事移到政治方面,也不大举。”
2

为守

成语拼音:
yǐ gōng wéi shǒu
成语解释:
以:凭借;用。用主动的战略作为积极防御的措施。
成语出处:
宋 陈亮《酌古论 先主》:“且吾又闻之,用兵之道,有法,有守法,此用兵之常也;以为守,以守为,此兵之变也。”
3

城夺地

成语拼音:
gōng chéng duó dì
成语解释:
打,打城市,掠夺土地
成语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7回:“那二十四员番将,又必各有跟随的番汉军士,共计当有万余人,行动与城夺地者何异!”
4

掠地

成语拼音:
lüè dì gōng chéng
成语解释:
夺取地盘,战城池。形容向敌方
成语出处:
明·无名氏《精忠记·应诏》:“勤王报国应无惮,掠地城也畏难。”
5

其无备

成语拼音:
gōng qí wú bèi
成语解释:
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
成语出处:
孙武《孙子 计篇》:“其无备,出其不意。”
6

里外夹

成语拼音:
lǐ wài jiā gōng
成语解释:
从里、外两方面配合同时
成语出处:
《新五代史 吴越世家》:“乃取其军号,内外夹,号令相应,淮人以为神,遂人败之。”
7

守同盟

成语拼音:
gōng shǒu tóng méng
成语解释:
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战时彼此联合或防卫。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
成语出处:
清 梁启超《中国外交方针私议》:“日本既与英结英日同盟,及日俄战役方酣,又与韩结日韩守同盟。”
8

内外夹

成语拼音:
nèi wài jiā gōng
成语解释:
从里、外两方面配合同时
成语出处:
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一折:“那其间内外夹,方能取胜。”
9

内外夹击

成语拼音:
nèi wài jiā jī
成语解释:
夹:从两方面来的。从里、外两方面配合同时
成语出处: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台儿庄正面之敌,经我军于六日夜开始总,内外夹击……尚据险顽抗,战况之烈,空前未有。”
10

驱羊

成语拼音:
qū yáng gōng hǔ
成语解释:
驱:赶。驱赶羊群去老虎。形容以弱敌强,力量悬殊,必遭覆灭。
成语出处:
《史记·张仪列传》:“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猛虎,虎之与羊不格明矣。今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臣窃以为大王之计过也。”
11

以子之矛,子之盾

成语拼音:
yǐ zǐ zhī máo,gōng zǐ zhī dùn
成语解释:
子:对别人的称呼;矛: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挡住敌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
成语出处:
先秦 韩非《韩非子 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2

乘虚迭出

成语拼音:
chéng xū dié chū
成语解释:
虚:空虚、弱点。迭:屡次。指军事上向对方没有设防或兵力薄弱的地方
成语出处:
《三国志·袁绍传》:“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13

乘虚而入

成语拼音:
chéng xū ér rù
成语解释:
虚:空隙。指军事上向对方没有设施或兵力薄弱的地方。也指趁着空虚或虚弱的地方侵入。也作“乘间而入”。
成语出处:
宋 张君房《去芨七筌》第120回:“将至所居,自后垣乘虚而入,径及庭中。”
14

就虚避实

成语拼音:
jiù xū bì shí
成语解释:
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找敌人的弱点。又指谈问题回避要害。
成语出处:
《孙子 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15

身当矢石

成语拼音:
shēn dāng shǐ shí
成语解释:
形容亲自抵挡敌人
成语出处:
《晋书·王鉴传》:“昔汉高、光武二帝,征无远近,敌无大小,必手振金鼓,身当矢石,栉风沐雨,壶浆不赡,驰骛四方。”
16

杀伐决断

成语拼音:
shā fá jué duàn
成语解释:
伐:。泛指处事作出决断的能力
成语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3回:“若说料理不开,从小儿大妹妹玩笑时就有杀伐决断,如今出了阁在那府里办事,越发历练老成了。”
17

系马埋轮

成语拼音:
xì mǎ mái lún
成语解释:
指敌人时,系住马,埋车轮于地,以示固守不退。
成语出处:
语出《孙子 九地》:“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曹操注:“方,缚马也;埋轮,示不动也。”
* 关于进攻的成语 形容进攻的成语 描述进攻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