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的成语 (30个)
-
1
食古不化
- 成语拼音:
- shí gǔ bù huà
- 成语解释:
- 学了古代的知识未曾消化。比喻不能按现代情况理解运用古代的文化知识。
- 成语出处:
- 清 恽向《题自作画册》:“可见定欲为古人而食古不化,画虎不成,刻舟求剑之类也。”
-
2
一穷二白
- 成语拼音:
- yī qióng èr bái
- 成语解释:
- 穷:物质基础差;经济水平低。白:文化、科学落后。形容经济、文化科学水平低;不发达。
- 成语出处:
-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我曾经说过,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
-
3
用夏变夷
- 成语拼音:
- yòng xià biàn yí
- 成语解释:
- 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 成语出处:
- 《孟子 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
-
4
斯文委地
- 成语拼音:
- sī wén wěi dì
- 成语解释:
- 斯文:指文人或儒者。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 成语出处: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由杜子美以来,四百余年,斯文委地,文章之士,随世所能,杰出时辈,未有升子美之堂者。”
-
5
斯文扫地
- 成语拼音:
- sī wén sǎo dì
- 成语解释:
- 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完全丧失;比喻破坏无余。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 成语出处: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那位少爷话也收了;接过卷子来,倒给人家斯文扫地的请了个安。”
-
6
不通文墨
- 成语拼音:
- bù tōng wén mò
- 成语解释:
- 通:精通;文墨:指写文章、著述等。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
- 成语出处: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小生旧日在那里住了数年,与他相交时,他虽是个不通文墨的人,为见他与人结交真有义气,是个好男子。”
-
7
附庸风雅
- 成语拼音:
- fù yōng fēng yǎ
- 成语解释:
- 附庸:依傍;追随;风雅:原始《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小雅”;引申为吟诗缀文之类的事和文士学者的风度。指一些缺乏文化修养的人;偏去结交文人学者;参与文化活动;借以装点门面;扮出有教养;有风度;斯文儒雅的样子。
- 成语出处:
- 清 吴趼人《情变》:“那班盐商明明是咸腌货色,却偏要附庸风雅,在扬州盖造了不少的花园。”
-
8
琴棋书画
- 成语拼音:
- qín qí shū huà
- 成语解释:
- 弹琴、弈棋、写字、绘画。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 成语出处:
-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唐高测,彭州人。聪明博识,文翰纵横。至于天文历数,琴棋书画,长笛胡琴,率梁朝朱异之流。”
-
9
横僿不文
- 成语拼音:
- héng sāi bù wén
- 成语解释:
- 粗鄙没有文化。
- 成语出处:
- 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十三章:“当太平之世,地地相等,无有都会、乡邑之殊……无据乱世,学校全聚京都,而乡邑则皆横僿不文之俗。”
-
10
粗俗之辈
- 成语拼音:
- cū sú zhī bèi
- 成语解释:
- 指庄稼人或佃农,现指缺乏文化教养、行为、意识粗野庸俗的人
- 成语出处:
-
11
能写会算
- 成语拼音:
- néng xiě huì suàn
- 成语解释:
- 谓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 成语出处: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七回:“从小儿她叔叔叫她念书认字,甚么书儿都念过,甚么字儿都认得,学得能写会算。”
-
12
欧风美雨
- 成语拼音:
- ōu fēng měi yǔ
- 成语解释:
- 比喻来自欧美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侵袭
- 成语出处:
- 清·秋瑾《自拟檄文》:“欧风美雨,咄咄逼人,推原祸始,是谁之咎?”
-
13
识字知书
- 成语拼音:
- shí zì zhī shū
- 成语解释:
- 谓有文化知识。
- 成语出处:
- 清·李渔《奈何天·虑婚》:“莫说别个,就是阙忠辈呵,一般也貌昂藏,识字知书,怎奈这命低微,执镫随鞭。”
-
14
投笔从戎
- 成语拼音:
- tóu bǐ cóng róng
- 成语解释:
- 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投:扔掉。
- 成语出处: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
15
谈吐风雅
- 成语拼音:
- tán tǔ fēng yǎ
- 成语解释:
- 风雅:风流儒雅。指有文化修养和生活风度
- 成语出处:
-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一回:“钱江听罢,暗忖这人气宇非凡,谈吐风雅,倒把人民两字记在心中,料不是等闲的。”
-
16
胸无点墨
- 成语拼音:
- xiōng wú diǎn mò
- 成语解释:
- 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旧指人没有文化。点:一点;比喻极小;墨:墨水;比喻学问。
- 成语出处: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师自赞曰:‘匙桃不上个村夫,文墨胸中一点无;曾把空虚揣出骨,恶声赢得满江湖。’”
-
17
百花齐放
- 成语拼音:
- bǎi huā qí fàng
- 成语解释:
- 百花:泛指各种花卉;齐:同时。①各种各样的花卉同时开花。②现常比喻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也形容文化艺术和各行业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
- 成语出处: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百花仙子只顾在此著棋,哪知下界帝王忽有御旨命他百花齐放。”
-
18
不识之无
- 成语拼音:
- bù shí zhī wú
- 成语解释:
- 识: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 成语出处:
- 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
19
读书种子
- 成语拼音:
- dú shū zhǒng zǐ
- 成语解释:
-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 成语出处:
-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11卷:“周益公云:汉二献皆好书,而其传国皆最远。士大夫家,其可使读书种子衰息乎?”
-
20
焚书坑儒
- 成语拼音:
- fén shū kēng rú
- 成语解释:
- 坑:挖坑活埋;儒:儒生;读书人。指秦始皇焚烧《诗经》、《书经》等古代典籍;坑杀一批儒生。后泛指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摧残。
- 成语出处:
- 汉 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 关于文化的成语 形容文化的成语 描述文化的成语。